朱古力说:如何练习说话表达?
朱古力说音频版第四十期:解构
因为昆汀再次聊了一下后现代重要的一个元素:解构。颠覆与解构所能构成的消解,是后现代反权威的重要标志。
公众号:朱古力先生
答:当下时代,表达变得非常要紧,相当于做内容的人也要懂得营销。懂得推广自己的人可能品质未必多好,但更容易获得资源。而一旦资源叠加,提升自己的空间就变得特别大。同样从学校出来的优秀毕业生,若干年后回头望,通过资源反复操练的人更容易变得极其优秀。两个人会接近判若两人。
就跟电影导演里面,大家一直提昆汀是录像厅出身,以及李安做了六年的家庭主夫,其实这是无奈之举,之前没有机会,等作品惊艳以后,这两个导演真正获得了不起成就是终于开始接触到行业开始的。而在当下这个时代,利用好互联网,不断让别人发现你的价值变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别的不说,目前90后新贵李诞就是依靠脱口秀变得既是有钱的老板,又是有才的艺人,几乎人们再聊到他是个诗人,可能调侃的意味更懂,但人人都不会拒绝财富。
说了那么多,表达,还有形象,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是好多明星网红绕不开要给自己设置“人设”的缘故。我们普通人先不用想人设这么高阶的词,先学会说出漂亮的话,说话本身是表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大多数人可能在没经过面试培训的时候,往往吃亏表达。同样的包括文笔也很要紧,倒不是写作的文笔,而是一旦遇到什么事,需要澄清,在微博发文字是非常有效的。这也需要练习。我试试看根据自己的情况提点想法。
首先我可能是因为双子座的缘故,相对心无城府,喜欢想到什么说什么,但如果是个话唠老提你就会感觉到别人厌倦,而我又改不了一直聊的习惯所以我心中默默对自己表达有个要求,一是讲的东西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二是要做到尽量不重复,多站在受众角度考虑。
其实表达的本质在于倾听,听得到对方内心想的事,听到的对方通过语言和表情传递给你的他的想法,你知道他大体的感受,甚至有时候比他了解自己还多,就能起到很好的表达功能。
在奇葩说团队他们开发了《好好说话》系列,其实我没有看完,但我牢牢握住了第一本的重点,重点就是其实讲话有时候代表着权力,不同的形式,都在不断地传递着权力,而搞懂别人内心怎么想,其实就是获得权力的重大钥匙。
那么怎么倾听呢?拿我自己举例的话,是我小时候父亲常常因为赌钱输钱愤怒,而妈妈是个弱女子,但又为了这个家总是容易跟爸爸吵架,每当父母开始吵架,我就会害怕,小孩子在长期这个环境的害怕状态下,呈现的并非是一种哭,而是麻木。因为太司空见惯,我会让我自己屏蔽自己的感官,就好像很正常。幸好我爸妈都很爱我,没有对我进行直接的暴力,不然我想我可能会整个麻木。
到我长大也会去想自己当时的反应,感觉当时的自己真的好像很事不关己,好像在看别人的故事。其实这真的是在保护自己,我感激我有这样的心灵能力。当然这也有一些后遗症,每当长大以后,我开始面对别人的吵架,会比普通人更紧张,很怕吵架继续,很希望组织,有点像是应激创伤。同时母亲以前很爱聊两句话,一句是“活着为了我”,一句“这没有办法的”,小时候没什么感觉,长大总觉得自己陷入深深的负罪感。后来有跟母亲交流,她有跟我道歉,后来我们彼此哭着翻过这一页,她当时担心我会变得跟父亲一样,父亲那时候很吓人,身边有很多狐朋狗友,而一旦开始赌博总是代价很大,也经历过夜半有人来敲门要债的感受。我妈妈其实是胆子挺小的人,很善良也很无助,她大概这种焦虑传染给我很多,我也变得胆子很小,到长大自己就开始逆反,也开始会有点暴躁。我有时候觉得很累,所以很感激小时候的自己那么懂得麻木,为我躲过很多危机。也开始变得敏感,而此时阅读和影视真的给了我很多安慰。
在这样的环境里,其实很容易察觉大人之间的情绪波折,如果父亲灰着脸回来,就意味着输钱了,而母亲又承受着常年的焦虑,俩人可能说两句就会动手,父亲会掀翻桌子,这个过程即便再麻木也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情绪流动。那是一种夹杂着依赖但同时感觉非要置身事外才能平静的氛围。所以总感觉能捕捉到别人的情绪,在最初的时候会有点过度放大,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一直将心比心的想问题,以及写作的缘故,会接触很多人,慢慢听他们说话,就比较容易知道人们怎么想问题。
其实人的情绪波动是有个弧度的,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对方的内心,站在一个非常透明真诚的程度,你总归能感觉到对方的想法,或者他刻意拒绝或者逃避很多想法,你也能感觉到他的抗拒。此时说出来的话,就好像有分量。因为人生而孤独,总归是渴望了解的。只要这种了解不会让他觉得不安,好像你要害他他无法抵御,不然人人都渴望有人能洞察自己的痛苦,一旦被觉察到就会轻松一些。
倾听比说话其实更重要一点,毕竟更像是内功,除了倾听别人,也要倾听自己。自己的潜意识总是做很多游戏来骗自己,更贪恋当下的满足,但同时长远要的比别人好的境遇也要,这就需要平衡,需要听到自己内心的话。跟自己对话也是蔡康永等情商课最重要的部分。跟自己打交道有时候别人帮不上,真心需要足够耐心。
假如你开始了解别人,了解自己,以及随着年岁以及知识的积累,变得越来越睿智和宽厚,那么功底已经有了, 主要是解决说话的问题。很多人一旦被别人注视,容易困在“偶像包袱”里,突然说话不自然了,这多数还是因为过度期待,通过反复训练可以缓解很多,首先还是要提醒自己,没什么好期待的,你只是把该说的说出来。你要想的反而是怎么样说得妙。但一般情况下,你又不是丘吉尔,不会因为一场演讲就能改变英国的命运。你就说话就好,越是自然,越能打动人。
同时现在有很多媒介,不断被拍摄,第一遍看自己被手机拍的,一定会非常原始而难看,但随着反复被拍,你也会慢慢找到自己好看的角度,凡事都是靠反复操练有所提升。学会表达很大程度真的是靠操练,十遍十来遍的说,同时在说的时候不断感觉到你说话的时候对别人的影响,那很像一场真正心与心的交流,人总归是感觉的动物,你所思所想,总能在言语和情绪中体现。
最后想说自己一直以来学习表达的深层思考方式,跟写故事差不多。包括讲话其实要多用故事技巧,方便别人听的时候更自然。
那就是1从现象到本质,聊事物尽量聊重点,不被假象困扰,这需要阅历,也需要真诚。
2举一反三,通过一个点多想几个角度,这样考虑问题更为全面。
3化繁为简,尽量说东西要简化,考虑别人的接受程度。
剩下的,慢慢来吧,有一天享受到表达的乐趣,会让人上瘾。就跟演员在剧场演戏一般,充满快乐,祝愿大家都能成为不错的讲者。以及想起马东说的,被误解是表达者的义务。这是一个好像不太倾听只会表达的时代,既然如此,更要把表达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