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能用来形容老师吗?

“春蚕到死丝方尽”能用来形容老师吗?
文/陈可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本来是李商隐的情诗,怎么就用来形容老师了呢?
追根溯源,这种现象是政治的产物。
上世纪70年代(敲黑板,这是重点),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梁效等人针对李商隐、杜甫等诗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于李商隐,他们斩钉截铁地表示:李商隐的所有诗歌,全部都有政治隐喻和政治诉求,和爱情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些诗具有进步的政治内容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从当时政治斗争中产生的政治抒情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地主资产阶级学者文人的肆意歪曲,这些诗的进步政治倾向从未得到正确的阐发。 ——梁效 闻军《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正常的学术争鸣并不是这种口气的。至于梁效这个化名背后都是谁,有心人去某度一下就明白了。有此定性以后,“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些诗句也就与爱情无缘了,歌颂劳动者、建设者,包括后来几乎专门用来歌颂教师,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春蚕到死丝方尽”原本究竟是不是情诗呢?当然是。不仅如此,还有专属名词,叫“双关两意诗”,因为“丝”不仅是“丝”,还是“思”。
丝思之梗在魏晋时期就已经玩得很多了。比如《七夕夜女歌》: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表面写的是桑蚕不劳作了,其实写的是人在长丝(思)。
不独李商隐自己,唐代诗人玩这个梗的也不少,皮日休《和鲁望风人诗》:
刻石书离恨,因成别后悲。 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
直接就写万重“思”,都没用“丝”字来过渡一下。
而我们再看李商隐这首《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除了丝思梗之外,无论是相见时难还是蜡炬成灰,都是极典型的情诗,尤其是“蓬山此去无多路”一句,我曾经讲过,可以和他的“龙山万里无多远”相比照,正好是他对待感情的两种态度,此不赘述。
如果非要往政治诗上曲解,那恐怕是连芝麻都没捡到,却欺骗自己说捡了个西瓜。
千百年来,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基本都是当成情诗来看待,拿来形容奉献精神的例子也有,不多,借此象而喻彼意,倒也是基本的文学手段,无可厚非,并不需要否定其情诗的本意。
语言的内涵本来就是不断发展充实的,直至今天,人们普遍用春蚕和蜡炬来形容老师,也没什么不妥。
(全文完)
-
姗姗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4 17:19:27
-
头上顶个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1 10:42:06
-
豆友54104159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1 07:49:13
-
了小朱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1 07:19:06
陈可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要读庄子?
- 庄子放到现在会饿死吗 (1人喜欢)
- “黄蜂尾”张籍,最善于“反转”的诗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