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这一波来不来噻?
早在一个月前,就被剧透今年上海马拉松前夕,耐克按惯例会发布一波 JDI campaign(JDI = JUST DO IT),tagline 叫「够来噻,才腔调」。(来噻,在上海话里,用来夸奖一个人有本事。)
当我知道到这句有点蹩脚的 tagline 的时候,心里咯噔一紧,感觉不太对劲。我问了几个上海的原住民朋友,他们给我的反馈是 - 我们平时绝对不会这么说话。
我向来是用直觉来品鉴文案,你别跟我说背后的什么洞察、策略零零总总七七八八的这些有的没的,说再多也没有「直觉」这个东西好用。
我相信,对广告没什么研究的广大人民群众和我一样,他们在走过路过不经意瞥到你广告的时候,完全不会多想一秒,而只会像我一样,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有感觉就是有,没感觉就是没有。感觉这东西是不会骗人的,除非你想装出一副「我看出了点什么名堂」的样子。
11 月 1 日,11 月 6 日,耐克在官方微博放了两条「腔调」预热片。很遗憾,两条预热片都没有炸。周杰伦新歌 MV,阿信半路出场,全网炸了;耐克新广告,韩寒半路出场,全网笑了。
不能说用韩寒用得不对,广告人的世界,不分对错,只分有没有看点。用韩寒,看点肯定是有了,但有了又怎么样?也许有人觉得耐克找韩寒来代言「上海腔调」,简直太有腔调了,但我不这么觉得。除了职业作家以外,亦身为职业赛车手的韩寒,他的腔调,仅限于他身上那点小聪明和小魅力,至于上海的腔调,我心目中的(耐克广告)最佳人选永远是刘翔。
去年上马前,耐克也发了一条广告片 - 上海没个够。片子里,由上海本土知名演员及主持人林栋甫饰演的林老板,用毕生精力经营着一家叫「林记终点线」的铺子,出售各类与「结束」相关的产品,拳头产品便是各种路跑比赛的终点线。
尼玛啊,去年开店卖终点线,今年开店卖钢笔,w+k 上海开「创意热店」真是开上瘾了。
11 月 6 日耐克放出的第二条预热片,情节更是莫名。不知道别人有什么反应,我看完就是一脸懵逼。看到你们懵逼,我由衷开心 - 如果这就是耐克所期望达到的预热效果,那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这条两条绝对尬出新高度的预热片,如果你没看过,可以绕道去耐克的微博瞅一眼。咱可丑话说在前,看了想飙脏话那不是我的错。
总之,这两条高深莫测的预热片咔咔一放,对广告出街节奏没有概念的吃瓜群众,带着懵逼的表情纷纷散去,就我特么还在原地等着正片出街。
上周六中午,一支长达 2 分 10 秒的正片终于来了。看完后,我哑口无言,就像被人当头敲了一棒。倒是有个朋友,反应比我快,第一时间给我发了条微信:
「这真是一个本地人看不懂,外地人 get 不到的 campaign……」
这个观后感,不得不承认,有点精准的。
这支由 w+k 上海一手包办的「够来噻才腔调」,故事线不复杂,讲述了一个二逼马仔的自我救赎。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啊,这个无厘头脚本怎么就顺利地卖掉了,也是由衷佩服这家公司的卖稿能力,换了我肯定连去提案的勇气都没有。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故事脚本,才是创新,才够耐克,因为别的品牌做不出来,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我认为他们违背了一些不该违背的原则:
第一,耐克始终是一个吃运动饭的品牌。如果一个运动品牌的广告,丢掉了运动的内核,那做它何用?
第二,这一波 JDI city attack 广告的主场是上海。如果连上海人都不接受的话,那做它何用?
我的看法就是:这支广告,既没有拍出运动的燃,也没有表现出上海的独特魅力(除了一句戆兮兮的洋泾浜 tagline)。喜欢运动的人,上海人,两边都不讨好。在微博评论区逛一圈,你不难发现,给予这支广告好评的,基本都是冲着韩寒来的。在上马前夕,用一支广告成功地让韩寒再度成为话题,耐克你咋这么优秀呢。
恕我直言,这支一看就没少烧钱的广告,全片唯一可圈可点之处是:各种好莱坞级的画面转场手法。简直令人眼花缭乱,耳目一新。
眼下的 w+k 上海,已然就是一家戴着 w+k 波特兰光环,却沦为创意 50 分(也就是及格线都没达到),执行 95 分的广告公司。我感觉吧,这家公司的创意团队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拿去做后期制作了,还有他们在中国开门营业以来的强项 - 字体设计。时髦而不失个性的字体设计,顶尖的后期制作水平,是这家公司最厉害的两大保护色,帮助他们掩盖了日趋衰退的创意能力(特指概念和文案)。
不要说我说话太残忍,这几年 w+k 上海为耐克爸爸做了多少拿得出手的案子,他们自己心里应该有点逼数。「甭信我服我」为什么做得好,据可靠线人透露,是因为外籍空降创意部队全程没插手,没干涉。做给中国人看的广告,就应该交给中国人去做,老外瞎几把掺和什么啊,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不懂,那我只能说他们被我按在这里实名吐槽,是他们活该。
说真的,w+k 上海如果不是仗着有一块美国金字招牌,以及与耐克全球长期保持的坚固合作关系,我想,耐克中国早应该把这份合同交给意类或胜加了。这两家公司近几年的出品,才是本土广告的腔调担当,每次看后,总能引发我极大的舒适感,是那种实打实地被广告所触动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我已经无法从 w+k 上海近年的作品里获得了。是我的鉴赏力提高了么?并不是,我对广告的偏好始终停留在「跑了就懂」那一年,从未提高,所以只能说是他们的作业水准降低了,低到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每年上马前的这一支打上「耐克出品」烙印的广告,对于我个人来说,它的分量就相当于广告界的春晚。尤其对准备参加上马的人来说,这支广告若是做得好,就是一碗赛前的鸡血,谁都会抢着喝。可惜啊,上马的广告一年做得不如一年,今年更是差到我跳出来,一口气写了一千多字「差评」,太优秀了你们。

不巧,最近几天,耐克台湾也发布了一支广告片,延续上一季「别客气」的广告主题,这一季的主题是 - 犹豫,是对自己太客气。
对岸这支片,脚本设计得很简单,讲一个少年的自我救赎,如何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虽然整个剧情也有点脱离现实,也为了视觉效果而设计了不少花里胡哨的东西,比如:
爬天梯从舒适圈逃离

奶茶上篮球形状的珍珠

用饶舌歌手做 mentor

但整条片子看完,观后感和「够来噻,才腔调」截然不同。我看到的就是一支就运动说运动的片子,我得到的信息就是:想变得更强,就要勇敢离开舒适区。
其实,这就是我想看到的耐克广告,虽然手法很老套,但很有效。我就想问,做一支这样「淳朴」的广告很难吗?非要极尽奇技淫巧之所能才叫有创意的广告?未必。为了炫技而炫技,这个坏毛病肯定不是只出现在 w+k 上海一家身上,或许这也是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吧,为了做一鸣惊人的作品,带着这种「情怀」去做,后果就是大型翻车吧。韩寒车技是牛逼,那又怎么样,以为找了他,就能保你广告不翻车,这种想法简直可笑。
最后,送上耐克台湾随视频发布的一段超燃文案。据说,这段文案,是耐克台湾的客户所写。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有点厉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