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厌女情结
读《送别》这篇文章时我还想起一些别的东西:“‘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再鞠躬”,文中白描了这样一个祭祀礼仪场景。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排斥“阴性”属性的传统,中国文化里通常认为奇数是阳性的,偶数是阴性的,所以在祭祀、宗教等与“礼”相关的活动中会崇拜“三”和“九”,而避讳“二”和“四”。
同样的道理,“寒”在中国文化中也是阴性属性,把很多失配性疾病归结为“寒”和“冷”——胃寒、宫寒、老寒腿等,故转而追求阳性——热、火(拔火罐、艾灸等)。重阳节也是这一传统的表现,九月初九出生的吕洞宾被定义为至阳的象征。此外就是对太阳(昼)的崇拜和赞美,和对月亮(夜)的忽视(即便赞美月亮也是在它最像太阳、“圆”的时刻——花好月圆)。
到了当代,鼓吹“正能量”,否定悲伤、低落情绪成了显学(其实“正能量”这个词的来历很荒谬,源于一个品行不端之人的口中,请看友邻本当的网络考古)。那些一味强调和宣扬正能量、否定负能量的人其实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正能量,本源就来自我们和所谓的负能量相处的过程。
批判一种社会现象,我们要尽可能从源头批判,不然只能沦为嘴仗,收效甚微,还会造成巨大的群体割裂,如果我们真的对这片土地还抱有一些期望,那就需要认真反思、沟通一些东西。
阴/阳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我们要从《易经》说起。《易经》深刻形塑了中国文化(杨振宁甚至认为易经影响下的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夏)。《易经》最早出现是用于占卜,《易经》以卦符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精简为“象”,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和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
以上排斥“阴性”属性的传统,和《易经》造就的精简的、对立的思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的男权思想和厌女情绪,这也是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40年改开窗口期,中国仍难进入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男权社会其实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产生了剩余,剩余产生了积累(对一种或几种作物的严重依赖还可能出现周期性食物短缺和饥荒)。为了巩固积累和财富,封建主巧妙通过水利工程、文化偏好,将女性排除出主体文化之外,建立了中国社会特有的超稳定结构。
真的存在绝对的男性和绝对的女性吗?如果从“基因—性腺—生殖器”这个模型上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个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被迁移到对人类大脑与认知的理解上。以色列的神经科学家 Daphna Joel 与她的研究团队提出了“马赛克拼花”模型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大脑并不能像基因、生殖器或者性腺一样,被粗暴地划分为“属于男性”或“属于女性”。大多数的大脑都像独一无二的“马赛克拼花”,同时具有偏雌性化和偏雄性化的特征,究竟哪些特征会偏向什么样的性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基因—性腺—生殖器”性别没有关联,所以我们都拥有一个雌雄间性(intersex)的大脑。
既然不存在绝对的男/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摒弃粗陋的“阴阳”观,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呢?就从好好地说“一、二、三、四”开始吧!
参考文献:大脑性别差异有科学基础? 延伸阅读:传统习俗禁忌中的“厌女情结”及其原因考察
-
绿水澹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6 12:56:36
-
书影报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3 22:12:05
-
阿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2 12:43:23
-
叶子收藏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7 15:48:52
-
豆友205995903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3 12:46:49
-
栗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8 16:24:05
-
吃兔子不吃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3 14:06:47
-
Berg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8 14:30:40
-
苹果汽水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5 01:02:26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8 23:24:4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03 15:22:14
-
拨雪寻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23:47:04
-
_Algernon _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30 22:56:10
-
纯熙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9 23:09:1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9 2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