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成《登华山记》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夜二时半,即有人叫喊出发,我立即一跃而起,稍事整理了一下床铺就赶往院子去上车。汽车在高低不平的路上颠簸了十多分钟,来到山门外的停车场,其实只是用铁丝网围起的一块空地,下车步行不远即是山门,门右边有一间售票房,借着屋檐下昏暗的灯光,见到地上横三竖四地躺着几个人,他们一见来了游人即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争抢着向我们兜售旅游纪念品。为了登山方便,只买了一张导游图,还记得当时的门票为三角。
进入山门才知是著名的玉泉观。据称是陈抟隐居之处。因为天黑,什么也看不清,还是早点上山为好。穿过玉泉观才踏进了登山的谷口,登山的小路顺着溪谷不断地深入,路边上一条不小的溪水从山谷深处跳跃着湍流了出来,登山的道路正顺着它的身旁逆行而上,溪水清澈凉爽,一会在路东,一会在路西,总是交互相伴,一路上不知从它身上跨过了多少遍。溪水中没有桥,只有巨大的冽石,这些洌石又大又稳,不过踩着洌石过河既要有胆量,而且要快、准、稳。只有这样才不会为溪流所阻。山谷中还有不少特别大的巨石,都是从山止滚落下来的,千奇百怪,各具形态。离山门六、七里处,道路为一巨石所挡,但下面却有一洞可穿,名曰:石门。从洞中出,借着微弱的月光细看,原来是两块巨石相依搭成一人字形而已。山谷中的道路坡度很大,有些地方要攀援而上。路边无树,只有野草,因为每逢大暴雨,溪流涨满,路即河床,树木无立锥之地。
我们一行借着微弱的月光,在这道曲折盘旋的山谷中行进了十多里,天空已经开始发亮了,同时也听不到那流水声,想必早已经过了溪水的源头。前方出现了一方平圹之处,其中既有建筑,也有不少高大的树木。从路牌得知这里便是青柯坪,距山门二十里,古时曾是著名的太华书院。自此开始,登山的道路不再向南,而是向东。路也较平坦,有一段略呈下坡。过了二仙桥,又折向北,行不远,至群仙观。它建在山峰的边上,形势十分险要,因为地势狭隘,地基的外部大多为人工垒砌而成,从远处看去就象嵌在山壁上。
过群仙观,路又转而南行,不久便到了著名的千尺幢、百尺峡,此为登华山第一险要之处。千尺幢在一个巨大的石隙中,宽不到一米,高约五十余米,坡度大约在七十度左右。游人手扶固定在两侧石壁上的铁链,脚踏陡峻的石阶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石隙中光线黑暗,石壁冰凉,只有头顶一方光明,恐惧之感油然而生。顶端出口只有二尺见方,其上有一大铁盖,倘若加盖,游人如在深井,无论如何也无法上去。自古华山一条路,指的就是这一极险之地。
百尺峡与千尺幢稍有区别,还有老君犁沟离得较近,都是登山中途奇险之隘。记得在百尺峡中穿行时有一巨石夹在峡中,几乎要掉下来。凡游人至此无不望而生畏,进止不决。于是壮着胆从其下穿过后,它并没掉下来。这块巨石的正面题有“惊心石”三个大字,背面三字却为“平心石”。这一惊一平极能真切道出游人此刻的心理状态。可见书此者之善体人意,别具匠心。
过了老君犁沟,来到一处要隘之地,名曰“聚仙台”。从这里向北行可达云台峰(北峰)。向南经过擦耳崖、天梯、苍龙岭可至中西南东四峰。北峰最低,窄长,上平。早年曾有建筑,但已毁,尚未恢复。且游人多欲登主峰,故为冷落。“擦耳崖”顾名思义,经过时身体需紧贴崖壁,因为一侧即万丈深渊。天梯不长,但极陡,约在七十度左右。虽与千尺幢略似,但前者两边有夹壁护持,后者却三面悬空,只有铁链可扶,尤不可回首下视。
登上北峰时天色虽已全亮,由于云雾的遮掩,四周的景色依旧晦暗不清。从这里朝东望去,群山万壑都起伏在烟涛雾海中,并随着云雾的变幻而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北方的渭河平原一派莽莽,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有南边的华山主峰象一尊无比巨大的石人矗立在前。我们在这相对平圹开阔之处休息了一会,吃了点东西,不再困乏,继续向主峰攀登。经过擦耳崖时略感胆寒,心跳加速。再登天梯,逾苍龙岭时亦未生恐怖之感。苍龙岭中有一碑,上刻“韩退之投书处”。相传韩愈行至此处时以为必死,遂投书家人以报凶信,可知此处有多么险绝。我以为并非退之胆小,实在是古代的路况更为原始,远远不如当今这般安全。名山胜水因了名人的光临而更加著名,华山苍龙岭借助大文人临渊生惧一事推波助澜更播奇险之情,足令华山奇险深入人心。
走过苍龙岭,来到金锁关。这座关口虽然建筑残破,但形势却极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金锁关后有两条路,一条可通中峰并及东峰,一条则通西峰而及南峰,而南峰又与东峰相通。总之这里是通往四主峰的咽喉要地,“金锁”之名实非虚誉。我们舍弃了东峰而奔西峰,据称西峰最为险绝。宣传华山的图画多以西峰为标志。通往西峰的道路相对平缓,较少石阶。附近的植物茂密高大,粗壮挺拔的华山松触目皆是。此松以华山命名,分布北方各地,尤以峻岭奇峰为多见。华山诸峰倘无此松生长其间,实如美人无秀发之憾。
离西峰顶端二十余米处的较阔平旷处有一宫观,名镇岳宫。宫门面东,其上有楼,入院观视,院呈方形,稍阔,不比沿途所见之逼仄。南屋住道士。正北殿宇高敞,内奉一王后,状如女神,身前两侧肃立一对金童玉女。料想一定是圣母娘娘,因为不远处便是沉香劈山的地方。
出镇岳宫绕南不远即为西峰。峰顶亦有较大古建筑为华山气象站所据。最顶端有两块一丈见方的巨石,中有缝隙。前面立有一柄巨大的铁斧。据说这里即为沉香劈山救母之处。即有许多好奇的青年在此手握巨斧,留下自己勇武的形容。西峰虽不属最高,但因其奇险而闻名。在我登上西峰时,适遇天开云霁,红日耀空。但见群山万壑霞飞云卷,一座座峭峰之巅犹如无数把插天的利剑直刺青空。置身于峰端脊岭中的男女游人又恰似凌空踏虚的群仙神侣。面对这般壮丽无比的大好景色,不禁让人深深地赞叹起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游览过西峰,即至南峰。两峰相连,但上上下下也用了二十多分钟。南峰为华岳极顶,上有一大石坑,状如锅,中有积水,人称天池。如果这也算天池的话,那么天山上的天池应该称作天洋了。其上还有一座比较简陋的亭子名“杨公亭”,据说东峰上还有一座杨公塔。但不知这杨公又是何人。我们于是在这绝顶之上稍作休息,同时也可观望四处的景色。因为地处绝顶,四望无碍,但见周围千峰万壑都在脚下,上与天齐,不觉然顿生飘飘欲仙之感。
在南峰休息约半小时后决定下山。不去东峰的原因是早已错过了观日出的时机。还未走出南峰,但见大片的乌云已从东边袭来,倾刻之间弥漫了整个峰顶。尽管我们加快脚步,但仍为雨雾所包裹。山高林密,雨说下就下。不过几分钟全身已被淋湿。好在华上的道路下雨不滑,因为全是铺凿在坚硬的花岗岩上,绝少泥土。石阶经过雨水的冲洗,踏上更为安稳。这场突如其来的山雨时大时小。雨大时我们就在路边的小庙中暂避片刻。雨小时就继续下行,就这样走走停停地到了青柯坪。
大约下到群仙观附近时雨已全停了。回头再看西峰,只见一道白练从峰侧直垂而下。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瀑布,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立刻闪现了出来,但这里却是华山而不是庐山。庐山的瀑布全年都有,但在华山瀑布只是昙花一现,极少能见。这次可能是骤降大雨,岩石又不渗漏,只有飞流直下,于是华山瀑布也偶尔现身了。我们一边往下走,一边回头望。只见瀑布果然由大变小,由宽变窄。到了最后竟然连一丝也不挂了。虽然全身被大雨淋湿,但能够看到这难得一见的华山瀑布也是很值得的。
大约在下午五时左右,我们终于走出了谷口来到了玉泉院中。这里地处山下平地,地势开阔,建筑也较山上高大精美,相传为陈抟老祖修真的地方。院中巨石横陈,古柏成荫,真是一个好去处。可惜要从大伙赶车,不容细参,只有依依作别。车行不远,回望华山,全为阴云所蔽,什么也看不清楚。一路所历似出梦中。
草成于一九八四年夏。
补记
一九八二年暑期,余时供职之平凉五中组织部分教职工去西安游览,最远去了华山。华山为五岳之西岳,以奇险著称。历代文人学者多有记述。余虽卑薄,然于此等名山实为幸会。为备日后追忆,聊草记游一篇,至今已逾卅五年之久。近日检出重读,当时情景依旧历历在前。暮年追记,别有一种情趣。
七旬皤翁赵继成补记于二零一九年未。
21克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林淑贞:生命的感动是从生活淬炼出来的:赵鲲《未定之秋》读后感 (1人喜欢)
- deep seek 对赵鲲“史诗九首”的评论,犀利! (1人喜欢)
- 赵鲲“史诗”九首 (1人喜欢)
- 火焰 (1人喜欢)
- 疯女人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