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客|老电厂重启“生产”

SOHO是英语单词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缩写,代表的是纽约SOHO(苏荷)区。50多年前,一群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发现了这个几近荒废的工厂区,在这里安顿下来,把充斥着垃圾和化工废弃物的破旧厂房改造成Loft风格的住所,变成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 艺术家对老厂房的初始改造
作为世界工业遗址再开发利用的代表之作,苏荷区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创意园区之一。在这块面积、人口均不足纽约1%的地方,鼎盛时期居住着占纽约全部艺术家30%的艺术家群体。

在这里,很多艺术家通常的改造做法是:把建筑里大开间或者挑空的部分设计成简洁的工作区,再结合斑驳的墙里创作大幅的色彩鲜艳的壁画。夸张明亮的工业照明设备,在被维修改造后继续使用。在空间的某一局部搭建出阁楼用以居住。这就是Loft的雏形。
1978年,五岁的Jeremy Stratton随家人打算在纽约SOHO(苏荷)区废弃的厂房内安顿下来。他亲手给高大而又破败的厂房绘制了分成三层的改造草图。

现在,像早期苏荷这样的工厂遗址在国內也已不再少见。他们大多都已完成了自己工业生产的使命,或被不留痕迹的拆除;或被改造利用,成为城市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重新焕发生机。





历史是一条时间轴,追溯过往,烟囱的高度和数量是一座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象征。在离魅客不远的黄浦江畔,上海电力燃料公司也曾在这里“发光发热”,曾经轰鸣的机器,和以“生产力”之名写就的高光记忆已经尘封,是时候开展一段新的土地传承故事。 老厂的工业符号无疑在这片土地留下了印记,老工业遗址有其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他给了我们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

保留这些老厂房,并以建筑重兴、空间重组、定位重置、灵魂重塑的方式,在这片曾不停追赶时代的土地上激活一个全新的生命周期。







文化艺术可能会为这一空间增色,这种艺术增色不是商业的附属品,而是并行的序列,聚合成独一无二的DNA骨架。将单纯二维的消费场景重新解构,从建筑、人、土地、时空维度的纵深思考,激活能够定义地域文化和符号的精神体验。 时代更迭、时间向前,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老电厂也开始酝酿重启“生产”,自然和历史从来没有将这里遗忘,来的人竟然不觉得衰败,却觉得感动。
以上图片均为老电厂内部及周边环境实拍
- 本期互动-
留言说出你对老电厂的新想象
有机会获得魅可丝巾和魅客冬日温暖卫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