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到处找下饭节目了,这部剧保证你流口水
“民以食为天”、“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有关食物的古代谚语数之不尽,可见,不论什么时候,“关心粮食和蔬菜”永远是人们的头等大事。
而美食更是自古以来,古今中外所有人孜孜以求的东西,古人用作画、写字、雕塑记录美食,现代人则流行出各类美食书籍和教学视频,当然,还有一种最为人称道,也最能打动人的题材——美食纪录片。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的味蕾也在早餐时开始萌发。
早餐可能是三餐中用时最短的一餐,但热爱美好生活的人们绝不将就。
从各平台纪录片的评分就可看出,该节目绝对是“班里的尖子生”,观众喜爱《早餐中国》第2季的前提是,人们对美味早餐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爱的理解和表达。
中国,北京,东城区。
天坛北门附近胡同里,藏着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美食:豆汁。




豆汁,老北京传统小吃,已有300多年历史,据说乾隆年间曾是宫廷美食…

绿豆洗净,泡发十几个小时,加水磨成稀糊,倒入大缸,经过一夜沉淀发酵…
街边支一小摊,架一口铜锅,小火熬煮…
配上烧饼、焦圈、不收钱的咸菜丝,就是一顿地道的老北京早餐…




豆汁儿是什么味儿?
不爱喝的说:像泔水,有一股子酸臭味…
爱喝的说:那股酸香,别有一番风味…


据说,只看你怎么喝豆汁儿,就知道你是不是老北京人…
老北京喝豆汁儿,不使勺子,转着碗边喝,几圈转下来,一碗豆汁儿,就下肚了…


豆汁,是真正的“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有人疯狂迷恋,有人极度厌恶,有人赞不绝口,有人掩鼻而骂…
老奶奶用纯正的京腔说:豆汁儿,是绿豆做的,去心火…
另一个老奶奶说:天天来吃,就算人不舒服,都得爬起来…
还有一个老奶奶说:爱吃榴莲,就爱吃豆汁儿…
但是,我那爱吃榴莲的老婆却说:真吃不了!光闻那味儿,就想吐…



北京小男孩,只喝了一口,五官就拧成了一团...
脸上浮现出复杂的表情,身体不由自主的拒绝…
气鼓鼓的说:也太难喝了吧!我一闻那味儿,就不想喝!


但是,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是蜜糖抑或是砒霜,也无论是臭还是香…
豆汁儿都和老北京,和老北京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永远无法分开。

贰丨长沙嗦粉男孩
中国,湖南,长沙。
米粉店里,端坐着一个乖巧的小男孩,稀里呼噜嗦粉…
他端碗的手势标准,嘴形老道,神态生动,俨然是一个嗦粉老手…

小男孩说话了:我从四岁开始吃粉,有一天,爸爸跟我说“崽啊,你咋是吃粉呢,要改成嗦粉,晓得不”…
吃粉和嗦粉,有啥区别?
这么说吧,就像天和地那样远…
吃粉,是咬;嗦粉,是吸。
吃粉,没有声音;嗦粉,稀里呼噜。
吃粉,吃得慢;嗦粉,嗦得快。
吃粉,慢条斯理;嗦粉,酣畅淋漓。
吃粉,是外地人;嗦粉,才是湖南人…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吃粉

嗦粉
猪后腿骨,三四套,从凌晨两点开始熬煮,高汤打底,肉丝码子…
肉丝米粉,肉丝面,通通8块…
开店22年,货真价实,长盛不衰,全靠回头客…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这碗8块钱的肉丝米粉,在漫长的22年,在一个个寒气袭人的清晨...
冒着热气,飘着肉香,温暖了万千食客的肠胃…

叁| 贵州凯里酸汤粉
中国,贵州,凯里。
这里有一句土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老板莫亮云,做酸汤粉已经15年,声名远播…



话说,多年前,莫亮云开店第一天,卖了四碗粉…
经过15年苦心经营,靠着回头客,以及食客们的口口相传…
现在,莫亮云一天要卖400碗…




莫亮云性子急,脾气暴,经常跟老婆吵吵闹闹…
但是,在这15年里,他从来没跟顾客吵过嘴…
这是最朴素的生意经:和气生财。

肆|重庆小面
哪怕你没到过重庆,也一定听过重庆小面的大名。作为最具重庆地方特色的早餐,重庆小面不仅是当地人的最爱,也成功混入了国各地的早餐食谱。最正宗的重庆小面,没有荤腥,但是却充斥着麻、辣、咸、香等复合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用当地人的话来形容,就是两个字——霸道!

来自重庆渝北区的赵师傅,就是一个做了三十多年重庆小面的行家。
赵师傅9岁丧父,17岁开始进入餐饮业打拼,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他所经营的赵伍面庄,虽然位置不显眼,但人气却相当爆棚。
从每天凌晨4点钟就要开始准备,一直忙下午3点才能休息。光是打佐料这个环节,每天就要重复300次以上。


从一个稚嫩的新手到小面行家,赵师傅没有走任何捷径,也没有任何人指导。他成功的唯一秘诀就在于: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试错,来提升小面的味道。
经过他多年的改进,也研究出了一份独家的小面配料——葱蒜孜然、花生辣椒油芝麻酱。此外,还加入了宜宾的榨菜和涪陵的榨菜,来丰富面的层次和口感。

在这份配料表中,最特别的一项,是赵师傅秘制的辣椒油。因为,其它佐料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辣椒油却是他家自制——选用上好的干辣椒,用纯菜籽油炒制。把辣椒炒脆后,捞出来晾凉,再进行手工舂碎。这样,一份最适合做小面的辣椒油就做好了。

自制辣椒油的加入,为赵师傅的小面注入灵魂。几十年来,他家的小面也慰藉了无数顾客的身体和心灵。在一碗碗麻辣咸香的面条中,蕴藏着让人开启一天新生活的元气和能量。

伍| 福建福安水煎包
中国,福建,福安,赛歧镇。
镇上,有一条路名叫:二十四米路。
这条路上,有一间煎包店。
没有名字,没有招牌,食客就帮它取了一个名字:二十四米路煎包店。

林惠松,62岁,经营这间煎包店20多年...
凌晨3点起床,早上8点开店…
只做七八锅,卖完即止,中午11点关门停业…


这20多年,林惠松坚持用土灶,烧柴火,发面团,剁肉馅…
林惠松说:柴火烧灶,有柴火的香味…


煎一锅包子,五六十个,需要15分钟…
先买先得,一锅卖完,请再等15分钟,七八锅卖完,打烊关店,明天请早…



开锅前,食客们围站锅边...
手上拿着塑料袋,双眼直勾勾盯着煎锅,望眼欲穿,偷咽口水…
锅盖一掀,热气蒸腾,七手八脚,七嘴八舌:我要三个,九个,两个…
几分钟时间,一锅煎包就被抢光了...
抢到的心满意足,没抢到的遗憾不已,还有愤愤不平者在念叨:明明是我先来的…



陆 |宁夏 羊杂碎
在宁夏,有一家开了27年的早餐店。这家店虽然店面不大,但知名度却相当高。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店不卖别的,只卖一样东西——羊杂碎。

羊杂汤,相信很多人都吃过。但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卖的羊杂进行了特殊处理——将普通的羊肺做成了面肺,吃起来的口感更胜一筹。
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杂碎里没有面肺,就不称之为杂碎。

那么问题来了,面肺到底怎么做?
首先,要将面肺进行彻底浸泡和清洗,用行内的话来说叫做“吊面肺”。这个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要来回洗五六遍,是最耗时的一个环节。

接下来,要把调好的面水(小麦淀粉)灌入羊肺。这是最考验技术的一个环节:如果灌多了,做出来就不入味。如果灌少了,又太软不好吃。没有任何可借助的工具,全凭师傅的经验来操作。

面肺灌好后,要放到锅中煮熟。最上等的面肺,煮出来白中带黄、软硬适中。切成条之后,自然也是爽滑Q弹、颇具嚼劲。


最后,将切好的面肺、以及羊肝、羊心等杂碎一起炖煮入味。出锅之时,撒上一点辣椒油和香菜等佐料。一份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宁夏羊杂汤就做好了。

如果你热爱面食,可以搭配一份面饼一同使用。当然,如果你就想大快朵颐地品尝羊杂的美味,这一碗热辣的羊杂汤也能从你的胃暖到你的心。


柒丨新疆烤包子
来自新疆吐鲁番的烤包子店,名为阔希玛克拉,是双胞胎的意思,取自店主家乖巧可爱的双胞胎儿子。

每天一大早,大群来排队的人就将店门口围得满满的。

甚至有特意改签来排队的

只为吃上这一口新鲜出炉的烤包子↓

烤包子有多好吃?
外皮酥脆,肥瘦相间的肉馅,一口咬下去牛肉便直抵舌尖,咸香不腻。

当然,如果你是樱桃小嘴,恐怕得细细品尝啦。

烤包子的秘诀首先在于面皮和肉馅
肉馅的配方老板稍稍透露了一些,其他的可是不能说的哦!


另外一个秘籍在于“鲜而不腻”,不同于油炸或者煎,这里用传统的方式将事先包好的包子放入馕坑中,慢慢烤制。

待面皮烤至金黄状态后,“打捞”任务就开始啦。

据说这家烤包子是吐鲁番有名的老店,店长是兄弟搭配干活不累,忙到下午四点一家十口人才开始吃午餐。

再写下去我的味蕾就要炸了,你们先看着,我去吃一顿。
这部《早餐中国》,目前更新至第2季,共推出了70集,每集只有5分钟,总顾问是陈晓卿和沈宏非,豆瓣得分达到了8.9分…
有网友说:再看看现在自己手上的外卖,气得想甩碗回家!

没有米其林,没有高大上,没有豪华的装修和精致的餐具,更没有漂亮的服务员和优雅的用餐礼仪…
只有漆黑的铁锅、嘈杂的人群、粗糙的碗勺、蒸腾的热气...
烟熏火燎的墙壁、泛着油光的桌椅、毫无美感的菜单、凶巴巴的老板、实惠的价格…


这里的食客,顾不上吃相:
站着吃、蹲着吃、架在小板凳上吃、还有人边走边吃…

这里很嘈杂:
少点汤…加个荷包蛋…
小面二两…
你站着干嘛?自己端啊!



这些店铺,动辄就开了三五十年,那些只开了七八年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店…

这些客人,绝大多数都是回头客...
从小吃到大,吃着吃着就长大了,吃着吃着就变老了,吃着吃着这辈子就要过去了…+
进门时,还是个蹦蹦跳跳的小男孩小女孩…
出门时,已是年过三十,已经为人父母…

这些店铺的老板和老板娘,有的和善可亲,有的一凶二恶,有的慢条斯理,有的风风火火…
但是,无论哪种老板和老板娘,都改变不了凌晨两三点起床,五六点开店,八九点忙得不可开交,下午两三点才吃中饭的命运…
做餐饮生意的人命苦,做早餐的人尤其苦,睡不了一个囫囵觉,休不了一个公休假,熬着熬着,一辈子就过去了…


无论你是白领金领,贩夫走卒,学生老师...
抠脚大汉或者文艺青年,达官显贵或者升斗小民…
不管你开奔驰宝马,还是骑一辆共享单车…
无论你挎着LV,还是菜篮子…
在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面前,花不了几个钱,拉不开差距,装不了逼,吃不出阶层...
众生平等…



但这就是滚烫的生活啊...
烟熏火燎,磕磕绊绊,嘈杂吵闹,热气蒸腾…

这顿故乡早餐...
仿佛将我们拉回真实,告诉我们: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往何处去...


也是这样的早餐让在异国他乡的人们有了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