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为中国而教” | 荆攀
编者按:
你是否曾想过,有一天把副业做成了主业。
有人真的做到了!从初遇,到“金牌义工”,再到全职公益人,她见证了为中国而教的萌芽创建,到发展成熟,以及曾经有过的艰难时刻。
她说,“再细小的一件事情,实际上都会和远方或者未来有着某种连接。久而久之,聚沙成塔,这就汇成愿景。”她可能也没想到,从2003年认识为中国而教创始人沈世德先生开始,她便和为中国而教便有了一种深深的连接。而这份连接,让她做出“决定性的选择”——2016年辞去全职工作担任为中国而教总干事。
今天的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中国而教总干事荆攀和为中国而教的缘分和当下。

关于“转行”
“人不能活在标签里。” 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之后,我一边在外企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人生轨迹,也随着参与公益愈来愈深重,逐步在2013年开始形成转折,直至2016年彻底变化。因此,我经常开玩笑与人说,不当心把副业做成了主业。 我看过一个TED演讲,一位设计师奉行每七年做一次间隔年,重新学习和构建自我的知识和认知体系。我非常认可。 因此在2013-2014这一年的时间里,我辞去了原本的工作,将时间留给了自己。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完成了有关公益发展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并且多花一些时间下乡去探访为中国而教的志愿者教师以及未来教育家的成员。同时,我也好奇想审视自己,脱去企业等等的标签,会是一个怎样的呈现。间隔年结束,带着新视角和新思路,我回到了原来的企业,事业也有新的进展。
2016年中,我再次从企业辞职,这一次是全职加入为中国而教,到现在已经三年。我也曾思考过这一转换在物质待遇上所体现出的差别给我造成什么样的改变,但最让我高兴的是精神上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当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相对来说变得简单了。因为原来的名企给予自己一个很大的系统保护,有足够的资源和平台,虽然有挑战也很辛苦,但是毕竟能够相对容易地调动各种支援。然而,当我们做公益的时候,却是用更少的资源,去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用公益去解决社会问题?我的看法是,当这两种常见的主流手段-政府手段和商业手段-不足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这个“第三部门”即非盈利组织共同参与,就需要一些有额外情怀、额外思考的人出现,在这个领域中共同探索。我以前一直以为身处商业中的我只要稍微帮一下忙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我终于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实际情况比我之前碰到的商业中的问题复杂太多,我需要不停地去思考和判断。在这个思索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很多学习能力被调动起来,包括教育专业领域和领导力领域的等等。这一切对我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收获,越发增加了我对这份工作的意义感。
关于“出差”
很多年轻人和同事们会好奇我现在的出差是怎么个情形。提到“出差”一词,商业领域的联想可能是两位身穿西装革履的人士在另一座大城市中的握手和会谈。而我的现在每一次出差的目的地都是一座座位于偏远地区的乡村和镇集,所会见的对象是有着最纯真、稚嫩的笑容的孩子们,朝气蓬勃又略带青涩的志愿者老师和师范生老师们,或者是踏实能干却不失精明的校长和教育局官员们。
每当讲到出差,我就不由得想强调我们文化的重要性。为中国而教所服务的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如果工作人员能够用“吃苦”、“抠门”等文化时刻提醒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多地沉浸在对方的情境里,那么这份理解在双方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中则会大大增加。

我曾经坐过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前往贵州。由于当时是个普通的夏季时段,我所幻想的是一个空旷的乘车环境。可是没想到,车厢里是相当的拥挤,火车几乎每过一个多小时就停一站,有人下又有人上。在这个地方,只有两条火车线,当地人都是用它来通勤的。
这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身边的这些人都有可能是你即将要去面对的那些孩子们。他们就这样来来回回,上班再回家。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东西不是能够用理论、书籍和思考体会到的。在那一个瞬间,你体会到环境那种嘈杂和拥挤,感受到周围人们的情绪,有疲劳、有焦虑,也有快乐等等。这时,你才能够真正地去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再前往村庄里与他们对话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获得他们的信任。

关于“机构运营及未来展望”
如今,为中国而教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接下来的道路是专业化的发展。“专业度” 一词的定义在这里并非像大众所理解的那样,必须是一系列的理论或者标准答案。我希望更多强调一个专业的态度以及专业的行为。为中国而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应基于需求,随即将它做到最好,同时把它机制化、系统化地传承下去,这便是对专业态度以及行动的追求。
另一个层面上的专业则指的是教育领域中的专业度。为中国而教虽然是个公益机构,但我们也是做教育的,尤其我们是针对乡村教育情景中的新教师培养的整体组织和设计工作。这个领域在中国可能稍显空白,正在等待完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去探索。如何在以上两个方面的专业度上更上一层楼,是我们未来的重要挑战。

对于工作团队和所有的成员,我希望大家能时刻记着我们的使命。“培养促进教育公平的领导者”,这句话猛的一听好像有点虚无有点遥远,但是每一部分都可以联系到日常工作上。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可以自问,我现在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跟使命有关。举例子来说,我们的志愿者老师有的会给孩子们上一些心智素养课,带领孩子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虽然这些课程是其他组织研发的,但在实际施行的时候老师们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心得。我们的成员会积极的观察和反思,并把自己的反馈告诉那些组织,帮助对方能够对课程进行更好的优化。这一行为,便是在促进教育的公平。真正的志愿者,一腔爱心为了追求弱势群体孩子们的福祉,终究会注重其教育发展;同样,真正的教育者,以人为本,最终一定会全力以赴地追求教育的公平。所以无论是从志愿者起点,还是从师范生视角,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领导者。
再细小的一件事情,实际上都会和远方或者未来有着某种连接。久而久之,聚沙成塔,这就汇成愿景。
关于“情怀”
我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引用为中国而教的前理事长罗维安先生的一段话,那是他知道我准备全职投入到为中国而教的工作的时候的赠言,标题叫做 “做公益事业要除去几个谬误”。在此分享給大家:
“第一,这不是一种牺牲,否则你就不能挑战自我,在公益事业上再创新高。” 我的体会就是这本身就不是牺牲,如果以为这是一种牺牲的话,久而久之容易把这种牺牲感、委屈感一直保持在心里面,它会限制你自己的发展和追求卓越的心,也会限制自我批判的心。
“第二,不能自以为是地处于道德高地,免得忽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所追求的效益,也容易常常贬低其他人,以为他人是铜臭,看事情也会过于激进。” 这也是一种傲慢,作为公益人我们要时常警醒。
“第三,不能单靠情怀,它是不可持续的,也容易落入孤芳自赏,看不见真实的需要,听不到理性的分析。”
“最后,公益事业不只是做好事,其复杂性比商业有更多层次。要思考人生、人类的成长与发展、社会不同利益的平衡与矛盾,绝非等闲之辈能够做出成绩。”
与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