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烧烤的一些随想
南山区的白玉串城开了,是延吉烧烤。周末去试了一下。姚总问我正宗嘛,我表示这个是改良过的产物了。东北烧烤可是不限于串儿的。

作为人生一串中烧烤重镇长大的东北银,就忽然想回忆一下我经历的烧烤简史。
东北烧烤并不是一开始就烤蝉蛹这些的,最开始还是东北的朝鲜族的烧烤。一般命名都是汉拿山、科里亚(korea)这些有标志性的名字。烧烤菜系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比较瘦而嫩的牛肉。所以在我们辽南小城,常年指代烧烤的就是烤流右 。造句就是,你考试考100分妈妈带你去吃烤流右。
这种烤牛肉的蘸料是一小碗有糖,芝麻酱,葱花香菜的蘸料。桌上会有一瓶酱油与一瓶白醋,自己按比例倒进去混起来,有点火锅蘸料的意思。

吃这种蘸料,牛肉就要嫩,长大了感觉原理和糖醋里脊类似。嫩的肉类可以甜酸,也用于解腻。
配菜也简单,小菜典型的有几种,拌桔梗(有个不雅的叫法),拌明太鱼丝,拌鸡胗,还有一样是我最爱的拌香菜根,这个几乎已经绝迹了。
如果实在纠结,就点一盘拌花菜。花stands for assorted ~ 是腐竹与花生米的大结合,热闹。豪华一点的也有拌蚬子,是丹东的黄蚬子运过来的,不过在冷链物流不发达的时代,运到不沿海地区可能是干的再用水发而已,吃个味道。

主食一般就是冷面。之前看到陈晓卿老师写西四的延吉冷面,简直写的缠绵悱恻。我在北京的时候特别去吃过,(我当时可以是住在东北五环,是多么的执着)吃了之后发现是黑色的荞麦面。
我发现好像除了东北的朝鲜冷面都是黑色荞麦面。东北的是黄色的玉米面,韧劲儿更足,味道上也没有那么酸,配菜不够豪华,一个白煮蛋几片牛肉而已。一般是用一个不锈钢的碗盛着,咚一声放在桌上,做烧烤的缓冲剂。

再后来这种烧烤就慢慢丰富了起来,先是肉开始分类。有肥有瘦,瘦的是肋扇儿(要有这个儿化音),大理石花纹。肥的是胸口,白色脂肪里面一点红,有点像潮汕火锅的吃法了。为了肥肉增香,桌上出现了干蘸料。虽然也有烤箱烤的羊肉和鸡翅,都是点缀。烤肉的重点也还是流右,而且肉都没有用调料腌过的,也很少有五花肉,基本上也不会有人在烧烤店吃烤串的。偶尔也出现了烤鱿鱼,墨鱼和海兔(也是墨鱼的一种)。主食也丰富了起来,有了紫菜包饭和酱汤。




这个时候是烧烤的黄金时期,我家当时就住在一个烧烤店的后面。每天回家路上都路过巨大的烧炭的炉子,有时候午睡都能朦胧的听到“xx桌换碳!”的声音。同学生日,聚会,毕业都少不了一顿烧烤。那个时候所有”匆匆那年“都会有烧烤桌的镜头吧。
第一次吃豪华的韩国烤肉是在大连,豪华的萨拉伯尔。第一次看到腌好的卷成卷的牛排。原来牛肉还要包生菜吃,还有下打量蒜头和胡椒的牛肉火锅面,觉得非常非常新奇。
后来出国了,一直住在韩国聚集区(i don’t know why), 吃了很多顿韩国烤肉。发现韩国人的烤肉一般是腌制过的,烤盘不是篦子,是一个铁盘子很多汁都还在,有点边烤边炒的意思。这个在蔡澜先生的书里也有佐证,他说他吃过的韩国烤肉是一个龟背一样的盘子,且不是一片片烤的,而是一盘子哗啦一下导入进去吃个豪气。我不喜欢一盘一盘烤的牛肉,觉得不够香。
在北京还吃过专门的烤牛肠店,真的是胆固醇的狂欢,不细表。

后来多年后再回家乡,家乡的烧烤也变了。很多也是韩式烤肉,腌过的牛排,桌上也必定会有一盘生菜。海鲜煎饼类的也出现了。再也没有朴素的糖醋调料。
烧烤店也不拘于朝鲜族的烤肉了,从哈尔滨(号称)来的肉筋,心管,还有鸡架都各自开花。
但是我就是忽然想念,当时烤100分的时候那顿朴素的流右。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如果觉得有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杂货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