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读书摘抄
佛陀将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这些烦恼称作“八苦”: ①人生道路上,生活本身就是痛苦; ②步入老年; ③生病; ④死亡; ⑤遇见讨厌的人; ⑥必须和相爱的人分离; ⑦所期望的事物无法得到; ⑧心灵不得自由。 ——选自《佛陀最初的说法·大品》
“佛陀思考法”的特色在于,它让人们从一开始就正视“人生中各种烦恼和问题都将如影随形”的现实。我们必须承认日常生活中的不满、痛苦和忧郁等烦恼的存在,这种果断和理性就是佛教的特征。
比起“完美无缺的自我”,或许“坦诚的自我”更有魅力。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话语、体谅他人、和人推心置腹地沟通,笔者认为只有如此坦诚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人生永远无法避免错误和失败,重点在于该如何应对错误和失败。不要沮丧,不要气馁,不要自责,不要回忆,不要悲观,将视线集中在当下,集中在这一瞬间,做出正确的理解,明确“今后自己能做些什么”。当然,如果自己的行为给他人添了麻烦,也需要正确地理解事态,坦率地向人道歉。
“如果面对辱骂回以辱骂,面对愤怒回以愤怒,面对争执回以争执的话,就相当于接受并吃下了对方所提供的食物。可是我并不接受你提供的食物,所以你的话语终究还是你自己的话语。请你将自己的话语带回家。” ——选自《佛陀与辱骂自己的婆罗门之间的对峙·相应部》
越是对自己亲近的人,越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判断。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