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优理论告诉你:短板不能瞎补。
“次优理论”这种东西,可能违背你的直觉,容我讲来。假定说,一个东西,我们通过逻辑分析也好,通过参考最佳实践也罢,得出结论说:它要具备5个要素条件,且5个要素条件都达到某个程度,它就能呈现最好的状态、取得最佳成果,也即是达到“最优”。
那么,如果这5个要素条件并不都具备,或者说虽然具备,但并未达到“最优”状态要求的那个程度,怎么办?



我们在商业分析中,经常用到一种“蜘蛛图”,就是拿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蜘蛛图一画,把现状跟理论模型或者最佳实践一比,通常会说:这两个方面,我们有明显短板,需要补气或者提高,这样才能赶上业界标杆。
这种分析方法、解决思路对不对呢?
通常情况下都有问题。原因是“最优”状况要求的那5个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1+1”,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倍增或者抑制的关系。拿中药打比方,我们知道,中药配方讲究“君臣佐使”,一个方子里,有的药的存在,就是专门来抑制其它药的副作用的。
回到我们的话题,假定前3个因素具备,而第5个因素就是用来抑制第4个因素副作用的,现在第5个因素凑不齐或者提高不了,你先把第4个因素猛然搞到头,那是会出大问题的。
所以,“次优理论”,它是强调,学习最佳实践,不是从“最优”状态那里简单地退而求其次,究竟补不补短板,补哪些,补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像俗话说的,能够对淘宝、天猫构成有意义的威胁的,肯定不是淘宝、天猫的0.7版本,而是拼多多。
瞎补“短板”造成的不良后果,我们都看得见。比如某明星去给自己的虎牙做矫正,某些艺人觉得自己学历不高、修养不够去进修,回来之后都人气大跌,因为这些“修补”看上去使他们全面了、均衡了,却往往破坏了他们的独特性,降低了“可辨识度”,失去了原来吸引人的“味道”,泯然众人矣。
最吸引人的,还是天然一股真气勃勃。
上面这么简单的道理,是我最近读一本书时悟到的。把看书视作一项投资的话,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最大的投入是时间,最大的风险是毫无所获——是的,“错误”的收获也算收获,最怕全部读到的都是陈词滥调。读一本书,如果能获得作者的一个insight(洞见)就算值,如果洞见数量增加到2-3个,那就是米其林二星以上水准,而若洞见数量还能多,那就值得传世了。
希望啊,希望我能在明年的一个课程里贡献2-3个洞见。
这篇推文里的照片都是昨晚拍的,不知道是武汉的哪里,但咖啡、聊天,和朋友们度过了愉快的两小时。如今我在回北京的高铁上。
这是2019年的倒数第4篇推文。
文章已于2019-12-0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