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这该死的爱情

70周年的国庆,《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大热血电影同台竞技,谁也没想到,集合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井柏然一众明星的《攀登者》在这场较量中,率先下了场。
对着这部电影的诟病,几乎全部的观众都指向:那该死的爱情。
《攀登者》的主线故事基于事实进行的改编。1960年的攀登和1975年的攀登都有据可考,而且在真实人物的基础上,张译和胡歌的角色已经颇具泪点。 整条故事线在这个事实上进行改编,虽然与事实有出入,但基本符合了故事原则。 开始——1960年的攀登,因为没有相片,国际登山界部分人拒绝承认中国队登顶的事实,最初的登顶三人分别被下放。发展——为了科学测量珠峰高度,国家启动第二次攀登计划,老队员重聚,一系列新鲜血液加入。挫折——第一个窗口期因为暴风被迫中止,方五洲受伤,年轻人李国梁请求带队,在第二台阶处以为意外光荣了,全部人陷入低潮。转折——章子怡大胆预测他们仍有机会登顶,灰心的大家重燃希望,方五洲带队再次出发。高潮——队伍遇上大风暴,章子怡为了观测天气光荣了,方五洲顺利登顶,由中国测量的珠峰高度首次向全世界传播,同时证明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的确曾经登顶。
这个故事,大家对登山这条线从不吐槽,相反因为电影的实地拍摄,节奏不拖沓,圈了不少粉,可惜这些都比不上两段撒太多狗血的爱情。
李国梁三号男主角,按照弹幕评价就是个炮灰角色,他的存在,既承接了第一次无法留下影像的遗憾,又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同时为男主吴京的成功做铺垫。
他有一段朦胧的爱情,负责后勤的藏族姑娘。爱情有无必要?有是添色,没有也无伤大雅,毕竟这段爱情为整个故事并没有贡献力量,甚至在打动人情感方面,作用甚弱,对于李国梁的人物塑造作用也不大。
但爱情吧,被视为电影里打动人心的部分,创作者应该很难舍弃。这份难分难舍充分体现在吴京和章子怡的爱情上。
电影播放到60分钟,基本没什么毛病,节奏和故事走向明朗,爱情还没开始拖沓剧情,削弱整条故事主线。
一切的改变在章子怡加入登山队后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攀登遇上风雪,全员下撤,章子怡迷路了,吴京找到她,然后血肉之躯撑住了巨大的冰柱子。不少的人开始感叹,不亏是战狼的人啊,一点都不讲究科学的......
正是因为这种不科学,严重削弱了整个登山故事的可信程度。譬如第三次登山,章子怡病了,吴京在第二台阶和她那一大段“感人”(的确感人啊,智商感人的感人)的对话,整个故事的科学性被严重怀疑。
1、那么多的队员,为什么非得你章子怡上,旁人插个嘴都不行了?2、明明休息加吸氧就能解决的事情,章子怡你居然死掉了?硬生生坳的感人爱情,给了观众极大的智商侮辱。3、第二台阶风力如此之大,吴京你不好好休息,居然谈情说爱,还死别了一回?有没有搞错?
对这个故事的吐槽基本都在这一段。爱情所占的篇幅过大,而且生离死别这种套路如果不是基于真实事件,显得有点过于刻意追求触发人的泪点,过犹不及。
攀登珠峰讲究的科学性因为这段感情分崩离析,让真实事件都变得不真实起来了,大家能不吐槽吗?
那么,章子怡和吴京的爱情故事,有没有必要?
当然有。
爱情线在丰满地塑造吴京主角人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整个故事里,爱情所发展的支线,一定的程度丰满了整个故事。
前60分钟的爱情,一点都不出戏,非常的自然(除了有人吐槽章子怡年纪大了点不太合适扮演学生)如果后面剧情没那么狗血,篇幅盖过了整个登山,这段爱情绝对的是锦上添花。
另外,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科学性真的太重要了的~~~~导演们千万不要忘记了,再牛逼的演员都无法违背科学原理的啊!!
最后吐槽一下,老胡的戏有点少,让人感觉这个人物是为了基于真实不得不进行的添加,和整体故事的发生关联性不是很大。但实际上,老胡这个角色代表了一种精神,开拓和传承,可惜融合并没有很好,有点脱离(这种脱离可能是为了给爱情让路,哈哈)。
纵观全片,其实还是很不错的,特别登山部分,整体的节奏处理得相当不错,拍摄手法和取景都堪称优秀,所以狗血这种东西,能不要就别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