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续冬,谁需要保罗艾略特
胡续冬与《去他的巴西》: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85605/
谁是保罗.科埃略(Paulo Coelho)?在百度中文搜索引擎上,你输入这个名字,就会出现几千个相关的中文网页,上面清一色全是溢美之词,什么“巴西当代最重要的作家”、“马尔克斯之后拉丁美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当代全球顶级作家之一”等等。几年前我曾在国内的报刊上见到有不靠谱的三流作家开始吹捧保罗.科埃略,这两年,国内某出版社大力引进保罗.科埃略的作品,我虽人在巴西,但也能经常在网上看见国内读书界对保罗.科埃略的大肆褒扬,其兴奋的架势仿似采购到了国际精尖的先进文化武器,不但众多不靠谱的文化混混加入了鼓吹保罗.科埃略的行列,就连一些我信得过的书评作者也开始撰文把他当“魔幻”之后的拉美旗手来“盖棺定论”。实际上,如果这些令人发晕的褒扬背后没有某出版社促销阳谋的话,这纯粹是一个天大的误读。 保罗.科埃略的确是巴西当代的著名作家,但其著名仅仅是因为畅销,自80年代以来,保略.科埃略的每一本新书几乎都能卖到百万册以上的数目,据说,他的书在巴西的畅销程度仅次于《圣经》,这也就意味着,他是除了上帝以外拿版税最多的一个人。现在,他已经跻身成为巴西最富有的人之一。保罗.科埃略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小悲欢、小浪漫、异国情调、伪神秘、陈词滥调,毫无任何探索精神可言。他的销售定位对准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穷人,价格偏低,内容也简单、粗陋、草草地配备了通俗小说必需的麻醉元素,足够用来打发下班之后、电视剧开始之前的无聊时光。在巴西,保罗.科埃略的地位类似于美国的西德尼.谢尔顿或者中国的琼瑶、海岩,正儿八经谈论文学的时候没人提到他,只是在做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学社会学研究的时候才把他当作一个案例拿出来玩弄一下。巴西著名批评家维尔森.马丁斯在其《贫乏的文学:保罗.科埃略及媒体神话》中有一段对保罗.科埃略的经典评论:“用文学的标准来评判保略.科埃略的作品就好像拿尺子去称石头的重量。他的作品只是一个社学综合症、一个MBA案例……如果非要从文学的角度谈论他的话,我们可以说他是一种二手神秘主义风格的蹩脚注解。正如世上有马克思主义就有庸俗马克思主义一样,文学中的神秘主义也可以被糟蹋成一种轻佻的仿制品,而这,就是保略.科埃略所作的一切。” 但是,最令巴西知识界大惑不解的是,这个通俗文学暴发户居然在近10多年里红遍了全球,他的作品被译成了五十多种语言,在欧美一些文化积淀无比深厚的国家他的浅薄作品居然也大走畅销运。因此,他现在成了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全球化”的标志,在巴西,他的日常举动、消费趋向都是时尚杂志、航空读物的追踪题材,在跟这股“全球科埃略风”一事上,中国的出版界还算是“落伍”了。但是,一种在母语里粗制滥造的Má Literatura(恶俗文学)怎会在其他国家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并被归列到了马尔克斯之类的精英行列之中去了呢?巴西的知识界苦苦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在《巴西利亚邮报》不久前整整一版主题为《保罗.科埃略:全球大骗局》的讨论里,他们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 其一,成功的商业运作。财大气粗的保罗科埃略连同他的出版商为了营造他在全球的成功,在市场预热、宣传及其配套活动、人为经典化方面下了不少力气,前些年在巴黎卢浮宫地下层举办的一次保罗.科埃略新书法译本发布会上,保罗.科埃略以700多套纯银质的中世纪餐具宴请几乎所有的巴黎书评媒体吃了一顿天价的宫廷大餐。当然,这一招咱们中国人不学就会,只不过砸不出这么高的成本来。
其二,译者的“再创造”。保罗.科埃略一般都是在其他国家寻找最知名的翻译者,不惜重金支付翻译费。保罗.科埃略小说《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的西班牙语译者曾对媒体坦白,他从来没有读过这么干巴无味的葡语作品,为了对得起高额的报酬,他对这部小说的西语译本做了大量改造,有的篇章甚至完全是重新写过。鉴于很多译本不是从原文译出,而是根据“再创造”的译本转译的,所以保罗.科埃略很多作品的外文译本质量要远远高于原作,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他会在异文化语境中从一个巴西海岩变成了巴西马尔克斯。这个在汉语文学的海外传播中也不算稀奇,多年前我就发现某个在诺贝尔获奖名单周围徘徊的中国诗人其作品的英译本完全是一次成功的“再创造”; 其三,在对异文化充满了想象的同时却好逸恶劳,顺手拣软柿子捏。巴西一直是其他国家关于“异域风情”想象的聚焦点,一副格局完整的异国想象必须包含一国的文学“标志符”,再加上拉美“爆炸文学”之后若干年似乎没出什么新的大师,善于制造想象、推动人们像狂犬一样不断“求新”的媒体需要一个有代表性的Novidade(新意),但是,资讯的不畅和先天的惰性有使得他们懒得去做过多的探究,反正有个现成的名气很大的保罗.科埃略,得,拉美文学的新代表就是他了,管他到底是写什么的,既然在其他国家卖得这么好,在俺们国家肯定也好卖,这次赚定了!这种“乱点代表谱”的做法不仅使巴西知识界觉得好笑,很多拉美的其他作家更是愤慨。有一次巴尔加斯.略萨和保罗.科埃略同时在欧洲出席一个会议,当主持人把略萨和科埃略并提在一起狂加夸赞的时候,略萨气得拂袖而去,撂下一句:“怎么到哪儿开会都碰上这个傻逼!”之类的糙口。实际上,国内把保罗.科埃略吹捧成“魔幻之后的新旗手”是错上加错,因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西班牙语美洲的事情,葡语国家巴西在拉丁美洲自成一个文学体系,其演进序列很少受西语邻居们的影响,倒是更多地受法语、英语甚至日语文学的影响(譬如“俳句”之于圣保罗的“视觉诗歌”),“魔幻”八杆子也打不到巴西。想想哪些中国作家的作品在海外被标上了“中国代表”的标签、被编织进怎样混乱的文学序列中去,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了。
有人也许会说,在保罗.科埃略的中文简历里,白纸黑字写着“2002年入选颇具声望的巴西文学院”,这个总不会有假吧?再怎么炒作,其质量总该有巴西文学院保证吧?保罗.科埃略现在是巴西文学院院士这个倒还真是不假,只不过,“巴西文学院”前面那个定语“颇具声望”要打个大大的折扣。巴西文学院是巴西德高望重的世纪文学伟人马查多.德.阿森斯(Machado de Assis)亲手缔造的,他希望在巴西复制一个法兰西学院,院士实行终身制,只有在有人去世的时候新人才有进入的机会。马查多此举意在赋予巴西文学以尊严和秩序,但没想到巴西的腐败和混乱让他的这个想法泡了汤,马查多去世之后,很多莫名其妙的人混进了巴西文学院,最典型的例子是前总统若泽.萨尔内的入选,此人的“文学作品”全是秘书写的,而这个秘书也是一个语病百出的家伙,所以,萨尔内使得巴西文学院成了一个笑话。但这还仅仅是笑话,保罗.科埃略则使巴西文学院成了公众良心的耻辱。保罗.科埃略角逐院士获得成功的方法很简单:把拥有投票资格的人逐一打点一圈,反正这厮有的是钱,所以送起礼来贵重得令人瞠目结舌,结果,礼还没送完他就成功了——因为他的竞争者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汉子,听说了保罗.科埃略的举动之后,这哥们愤然宣布退出竞争,那架势颇像《天龙八部》里萧峰“一声冷笑”之后说的话:“我萧某大好男儿,竟与你这种人齐名!”为此事,圣保罗大学的教授里卡尔多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文学场域的建制及其腐败》。 好了,回过头来,我们该想想怎么处理中文语境里这个似乎已成既成事实的“全球大骗局”了。谁需要保罗.科埃略?当然不是任何一种希望在文字中寻找那种模糊不清但又准确有力的叫做“文学”的东西的人。目前看来,最需要保罗.科埃略的人只能是那些对图书市场运营的“全球化”抱有幻觉、希望藉此大捞一笔的人。其实,保罗.科埃略的发财梦、出版商们的发财梦都没有错,赚钱嘛,应该的。只是,既然是一条轻佻的蛇,就不要再穿上坎肩冒充深沉的乌龟了。如果国内真的想要引进介绍巴西现当代文学,还是趁早把目光从保罗.科埃略的闹剧上移开,去看看奥斯瓦尔德.安德拉德(Oswald de Andrade)、马里奥.安德拉德(Mario de Andrade)、吉马朗埃斯.罗萨(Guimaraes Rosa)、克拉丽丝.里斯贝克特(Clarice Lispector)、希格.布瓦尔格(Chico Buarque)等人,这些真正奠定了巴西现当代文学独特氛围的人要么仅有零星的翻译片断,要么就干脆在中文语境里不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