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之我见

上周去青岛出差,在逛西西弗的时候,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断舍离》,A5大小并且也不是很厚,于是找书来看。诚然,这不是简单的家庭物品整理术,也是作者山下英子小姐自己关于断舍离的哲思的分享。我很佩服有自己思想的人,特别是那些能将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践行的人,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只是别人思想的搬运工,而不是思想的生产者。且不论对错和高低,能有自己的想法,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读完此书后略有所感,在此记录并和大家分享。
1.先舍后得
作者将生活类比作生物的新陈代谢,要吸收新的东西,那么必须将旧的、废弃的东西先从体内排出,这个类比很有意思,很形象,很贴切。
舍得、舍得,是个中国人都知道“舍得”,似乎这两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传统东方式的哲学意味。《天龙八部》中虚竹自填一子“自杀式”的破解了无崖子巧妙构思30年不破的珍珑棋局,“不惜自损大片,撞开棋局”就是“先舍后得”,特别进退维谷之时,先舍后得显更是智慧、勇气和魄力的体现。
之所以陷入僵局,就是经过各方势力角逐之后局面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谁都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因此平衡不会改变,因此而形成僵局。要改变僵局的前提是打破当前平衡,这意味着某一方要放弃眼前的利益,而“厌恶损失”是人的天性,违反人的天性去行动,就需要智慧、勇气和魄力。而且就像生物的新陈代谢一样,因为生物体自身构造和运行机制的限制,要想吸收新的物质和营养,那么就需要先将旧的物质排出。
手机的ROM就只有8G,你存满了照片和文件,当新的照片和文件来时,为了存储下新的东西,我们必须对旧的照片和文件进行清理,无论是将它们删除也好,还是移动到电脑上也好,都是“舍”,为新的文件提供空间,才能“得”。
我想到了很多身边的人,说生活枯燥泛味,了无生机,但他们并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是一滩死水?如何放弃一些已有的东西、习惯,才能将一些“活水”引进来。是一种惯性不愿意改变呢?还是放弃现有的东西或习惯的代价太大呢?亦或是其它呢?
明白了这个“先舍后得”的初衷,后面才是如何有步骤的进行“舍弃”。
2.舍的状态-“被动”和“主动”
被动
一间卧室,进门时门没有办法向内完全打开,因为门的背后堆积着装满杂物的纸箱;本就不大的床上杂乱的堆放着各种衣物,早上起床后没有收拾的被子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状横亘在床的中央;书桌上胡乱摆放着各种书和小物件,一切都很杂乱,让人心烦,当然,也可以美其名曰“错落有致”。
面对这杂乱的房间,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将各种物品进行整理,让“众神归位”,书放到书架上,衣物叠好收进衣柜,不要的纸箱就把它们拿出去扔掉。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将东西收拾好,让原本杂乱的房间变得清爽、整洁,但是,这是一种被动的状态,我们是基于现状被动的进行改变。房间还是原来的房间,桌子还是原来的桌子,归根结底,我们这样打扫和收拾,只是将摆错了位置的物品放回到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上,我们并没有加入任何的“创造性”,我们一切行动的重心都只是在“物品”上,并没有加入“我的创意和想法”。
主动
作者对于房间的收拾提出了“创造”的想法,这让我印象很深。我想让这个空间变成什么样子?我想在这里安置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请注意,这里的主体变了,不再是我们举步维艰的那个房间中的各种等待我们去收拾的物品,而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本身,我。是我,想让这个房间变成什么样?
潜意思就是这杂乱的房间中的所有东西我都不要了,我要重新来设计这个房间的布局、陈设,do what I wanna do.我不再是被迫去收拾,而是主动去创造。
“主动的去创造”这一点让我很有启发,印象十分深刻,可能最近又陷入了那种沉溺于工作而不作他想的生活节奏,我有一种被这个想法点醒了的感觉,那种在死气沉沉中呼吸到了新鲜空气的清爽和振奋的感觉。我想让我的房间变成什么样?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房间?那更进一步呢?我想让我的生活变成什么样?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主动去思考、创造,这是我之前很少去想的问题,或者说害怕去面对的问题,但这本书提醒了我,虽然这个问题很大,但与我息息相关,我应该认真地考虑。
3.面对最真实的现实
作者在指导对个人物品的断舍离时,其中一个步骤,让人印象很深,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那些隐藏在储物柜中的储物格的角落的东西,堆放在床下纸箱里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把它们全都拿出来,展示出来,俯瞰自己所要面对的所有物品,再去进行整理和收拾。
这让我想到了达力欧《原则》中的“面对最真实的现实”,以及哈佛大学幸福课中沙哈尔教授提到的“勇敢的面对自己心中所有的想法”,这也是让我感觉到“断舍离”思想很有哲学意味的一点,它与这些不同领域的很有思辨意义的想法异曲同工。
为什么有的东西会被我们遗忘在平时难以触及的角落?Why?因为有的东西虽然现在没用,但是未雨绸缪?又或是有的东西对我真的没什么用,但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就找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它保留下来?又或者是我们以为那些东西对我们很重要,我们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定要保留它们,但是,我们对“重要性”太自以为是,而事实是,它们对我们真的不重要,以至于被我们遗忘。遗忘=被丢弃,所以这些物品是可以舍弃的。那么,有哪些物品是我们在把它们保留下来而对他们进行遗忘之前,就可以舍弃的呢?于是关于这个,引出了作者对于对于物品进行断舍离判断的维度,亦即物品断舍离的标准。
4.断舍离的维度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她对物品进行断舍离评判的标准,分别从两个维度来考虑——时间、自我,这个想法我觉得很有意思。
时间轴
这个东西对于现在的我是必要的吗?
未雨绸缪——未来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文化中,“未雨绸缪”就是一个褒义词。我们会在超市做活动时囤积大量的洗衣液、卫生纸、牛奶等等,这些以后会用得到的东西塞满了我们的储物空间,这是节俭的表现,但凡有了节俭作为装饰,那就似乎一切都正确了。但问题是,似乎超市每天都在打折......还有,这个在未来可能被使用到的物品被使用的频率与你从现在开始保管它为之付出的空间和时间的代价是否值得?我们可以在自家的客厅放一艘救生艇,因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以增加自己在可能到来的灾难中的逃生机会,但是我们付出的空间和时间成本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
纪念品、昂贵的“无用品”——过去
很多东西我们保留着,并不是因为它的功能性,而是因为它和我们存在情感上的联系。比如前女友送的油画、前男友送的玩偶等等。对于这些纪念品,它们的时间是停留在“过去”,没有功能性。所以又引出了下一个判断标准,对于现在的我是否必要。我们对于纪念品应是克制的、有选择的进行保留。
至于我们过去买的各种昂贵的无用品,即使知道它无用,但就这么舍弃,难免心疼那些曾经花出去的钱,损失厌恶。但理智上我们该知道,不管过去画了多少钱,那都是已经沉没了的“沉没成本”,对现在的我来说无济于事,所以要么二手市场处理掉,但这要花费一些精力,要么,就是狠下心来,克服人类天性中的损失厌恶,就这么将它们处理掉。
当我们在通过时间轴进行判断时,应该时刻注意,我们的重点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和未来。曾文正公“过往不练,未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去已经沉没,未来还未到来,我们能感知的永远只是现在。
自我轴
这个东西,对于我,是否必要?注意,是对于我!评判的标准是,我,坐标轴的取值是“是否必要”!
母亲在你结婚时送了你绣花大床单,因为这是母亲的送的结婚礼物,即使不用也要保留下来,因为这个床单不仅仅是床单,更象征这母亲的祝福和爱意,要是弃之若草芥,于情于理都不合适。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已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我们的行为处事,有多少是因为我自己?不断地照顾这个的感情,考虑那个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八面玲珑,结果却可悲的没有了自己。这里就引申到了,我对于生活的看法,以及生活之于我的意义,这话题太大,此处按下不表,之后单独开一个系列来写。但这确实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我们应该郑重地思考,有自己的结论和行为方式。
所以作者自己的选择是,对于她所要保留的物品,一定是对于“现在的”、“自己”、“必要的”物品,即处于上述坐标轴的中心的“现在”的“我”。并且将这个准则在自己的生活中一以贯之。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一点,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行为准则,还能一以贯之。
5.断舍离是一个习惯
我们很容易将断舍离认为就是家务整理,然后我们本能地认为家务整理是一件不需要思考、本就应该会、短时间内、一次性做好的事情。但事实——并不是。
首先,断舍离包含了家务整理;其次,家务整理是需要思考、学习、多次练习、长时间养成的习惯。一次收拾不好,遇到一些棘手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归类该怎么收拾,这太正常了,没必要觉得丢人。我自己在看完书以后进行房间整理, 就持续了好几天,准确来说,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一直在调整。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能一次性地在短时间内做好教务整理不等于我们就是一个不会生活、粗糙、大行不顾细谨的人,因为家务整理本来就不应该是那样的,没什么好丢人的。一次做不好,两次呗,两次做不好三次呗,学走路都不知道摔了多少次呢,这并不丢人。改变不一定是“一蹴而就”的焕然一新,可以是日拱一卒的过程中缓慢的蜕变,而且后者才是更多的生活中的常态。
6.综合感受
最后想说一下这本书给我的综合感受。
这本书十分浅显易懂,一目十行,阅读的节奏可以十份地轻快。其所涉及的哲学思考,也是“浅尝辄止”,并不艰深。但书中提到的各个人通过进行断舍离然后成功转变的故事,总让我觉得,很奇怪,哈哈哈哈,有种传销和淘宝卖家秀的感觉,可能是对于那些传销和类似鸡汤东西我太过于反感吧。但瑕不掩瑜,这本书读完还是很愉快的,并且有很强的实用性,推荐大家阅读。
-
Kunvers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4 2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