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记录,so……and,then?
斯诺登的这本自传国内这么快上市还是蛮惊讶的,抱着围观惊天内幕的心态,甫一上市,买来1.5天看完。之所以看这么快,一是行文风格简洁、结构清晰,没有罪与罚那样的心理反思与纠结;二是并没有什么猛料啊。
全书三个部分:成长经历;服务美国情报系统及其系统的架构、运转逻辑;爆料的过程。全书的风格感觉不像是自传,好像作者自述,编辑捉刀。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行文过于标准化或者模板化,太类似美国自传或者特稿。难道是技术男思维就是简洁?在这种简洁的文风下,作者做的事情、心路历程似乎也随之简单了。好吧,即使斯诺登先生自谦他做的事情很简单,但是其暴露的问题却很暗黑。
作者最终不惜与世界最强大的政府决裂的唯一动机就是政府的全民监控侵犯了公民隐私,自己有义务揭露这一行为。这个揭露,不知道美国公众会不会觉得很震撼。我敢肯定,我国民众只会耸耸肩,so what?企业掌握民众数据,政府管控企业,应该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了,每下载APP,那长长的协议关于数据权限的让渡,几乎100%人们会点击“同意”。这还用你来震惊大费周章地告诉我们?
今天我们对于监控的定义是什么?数据权限的让渡到何种边界以至于侵犯了隐私?美国政府方面扩充了监控的范围,——搜集数据仅仅是建立数据库,只有查询具体数据时才算是监控。这或许也符合我们相当一部分人的直觉,海量的数据只要不定位到我自身,对于个人信息暴露无关痛痒。
那么让我们再重读一遍《美丽新世界》,凭借规划,每个人都过上了完美幸福的生活。从数据搜集到管制一步之隔。这样看来,从生到死记录的信息流还是无关紧要的么?互联网世界最吊诡的是分散-集中机制。每个人承担一点点,互联网将其聚集成巨大的体量。刷爆信用卡成就的淘宝;点击量喂食的搜索引擎;140个单词的twitter;随手即拍转发朋友圈饲养的腾讯……现在,当我们使用手机时,APP在后台无知无觉的上传着我们的路径、通讯录、相册。大数据、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吞食着海量的数据,它在生长、进化,奇点一过,新世界的降临。
所以……然后……现在我们又能怎样?似乎不能怎么样。我们让渡的东西如此不起眼,无知无觉,无关痛痒,得到的便宜和消遣如此巨大,怎么能放弃这种便宜,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4G,没有WIFI,如何抵抗996的困乏,如何熬过摸鱼的无聊?所以……斯诺登告诉我们这个巨大监控的大网,又能怎样?如果大家都在裸奔,也就无所谓羞耻。
所以,在维基解密工作的莎拉会说斯诺登过于“单纯”吧。这种披露很难触动大众,充其量是给媒体喂食一些“深度报道”。希望我的这种无力感仅仅是当下一种情绪。
书中没有美国政府监控内容的爆料,300页斯诺登谈了哪些问题呢?
一、童年经历部分,叙述了自己的生长环境——父母均为为政府服务的专业人士。美国的公务员系统至少为军方服务的公务员系统原来也是政府承包终身的——优渥的福利、小镇产业几乎围绕政府军工建立,人们生活平静简单,似乎远离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压榨。
二、斯诺登坦言自己从小喜欢钻“制度漏洞”。一旦把握了制度漏洞,个体将可以极大揩制度的油。从升学到工作,盖莫如是。
三、美国政府相当多工作需要外包完成,类似中国派遣制度。军事领域更多。从美剧雇佣兵也能窥见这类系统。问题是,官僚体系膨胀复杂化,再加上这类层层转包,个体的责任彻底被分散甚至掩盖住了。如果个体“背叛”这个机构或者抓住这个系统的漏洞,这个个体获取的利益远远大于所失。
四、一些领域,越底层基础性工作越能把控全局。现在系统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人都难以了解全局。当然这种设计也是有意为之,避免被任何人操控利用,大家最好各安其岗,专注自己那一小片,完整的拼图在看不见的地方。斯诺登所在的岗位,使他能够了解到全局,所以才真正理解这种监控意味着什么。普通人不在这个位置,不了解技术的运行逻辑,当然也就无法理解这种危险。所以斯诺登才会说“滥用权力并非专属于美国行政机关与情报单位,而是存在于所有美国民众心中,包括我自己在内”。
五、科技云。近年来IT行业使用“云”这个词语代替数据库和存储概念,一直令我非常困惑。斯诺登在这本书里指出,戴尔、亚马逊、苹果、谷歌这类云端本质上是倒退至大型主机的早期时代。想想即可理解,海量的数据不再存储在我们的硬盘中,而是放在所谓的“网盘”。幸好,本人成长在互联网史前时代,还是习惯用硬盘存储。这类云存储就是把数据归集到巨大的数据中心。问题是你存储的文本不仅仅在你的硬盘由你个人支配,而被提供云存储的公司所有。“云”——蓝天白云,轻盈柔软,仅仅是大型科技公司玩弄的词语伎俩。归根接地,所有的云存储文本数据都是集中化于公司的主机里。想想那些智慧家电,搜集上传你的个人信息,你的习惯、偏好、生物特征、社会属性早就归集在公司的数据库里,诚然,你的app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六、本书的核心,用作者的话概况:“每一位记者都关切监视的对象。例如监视美国公民或者美国盟国的元首。他们比较在意监视报告的主题,而不是产生监视报告的系统……可是我自己的好奇心主要还是其技术层面……你可以了解一项计划的机制,更有趣的是你可以了解它遭到滥用的可能性”。因此这本书虽然没有爆料的内容,但是可以一窥这个监控的系统化运作。
五、精彩摘抄:①最能激起一个人傲慢的事情,莫过于毕生都在控制没有批评能力的机器。②他们坚信这些对策本质上就是无关政治的,因为这些决策是基于数据做出的。两者独有的特权(美国情报机构和科技产业),被视为比一般民众杂乱无章的想法更为可取。③对大众造成损害的事通常有利于精英,这是美国政府在之后几年,一再让我更加确认的教训。④你在潜意识里做出那些决定,等到完整成形后才会呈现出来——也就是等你终于强大到可以跟自己承认这是你的良心早已为你做出的选择,这是你的信念所指引的道路。⑤一旦他们进入了机器,就会成为机器。⑥即便是最具有理想的人,在他们没有充分时间变得市侩、放弃理想之前,让他们的职位升得太高、太快,都是会有危险的。(作者的自嘲)⑦……精疲力竭,这就是美国陆军训练士兵的手段,首先磨损他们的反抗意志,直到个个无力抵抗,唯一能做的就是惟命是从。⑧这种数字预言只是比看手相的类比方法稍微准确一些而已。一旦你深入挖掘用以预测的实际技术机制,你便会了解这种科学实际上是反科学,而且名称大错特错:预测其实是操弄。某个网站告诉你说,由于你喜欢这本书,所以你或许喜欢国家情报总监或者前国家安全局局长的书,这并不是有根据的猜测,而是一种微妙的强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