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琐事——1
今晚和爷爷奶奶通话,爷爷问我日常在做什么,我说:也没有什么事,基本是醒来看看书,做下练习题,有空也去做做兼职,以及每天晚上运动。他又细细地问了下生活里的细节,然后告诉我说,这样问我的生活,是因为我基本不主动和我父母联系,所以我父亲怀疑我在外边吊儿郎当,不务正业。我听了有些生气,对爷爷说:您儿子惯是会胡思乱想地人,他爱怎么想就怎样想吧。爷爷听了,叹一口气,说:哪有不想子女的父母呢。我听了也不怎么好受,岔开话题,于是我爷爷又和我说起他这几天替我去求神了,保佑我顺顺当当的。聊了一会儿,奶奶接过电话,问我:好几个月没工作了,钱够不够用。我对她说:您别担心,我这里还有好多钱,够我用好些时候。她听了还是担忧,于是希望我今年过年可以早些回家陪她过年,我说好呀,今年会早点回去。又说了几句家常,临挂电话前,我爷爷对我说:如果我没钱用,可以取他存折里的钱出来。我听了不是很好受,哄了他几句,快些挂了电话出门散步。
我是爷爷奶奶带着长大的,会和他们亲近,找他们撒娇,虽然和我父母生活的时间更长,但和父母之间,却有着若有若无的距离,我母亲一度有些嫉妒我奶奶,觉得她小儿子从来不会和她如此亲近,不和她有过多的情感交流。我曾经感觉到过很多的悲伤与抑郁,也在咨询室里,探究过为何会如此,我和咨询师讲很多家庭成长里的琐事,讲很多家庭成长里伤害,似乎我所有的悲伤和抑郁,亲密与疏远的源头,都指向童年与青春期里,家庭里经历过的那些故事。我和咨询师讲起孤独,说:我九岁以后离开乡下,离开我爷爷奶奶,随我父母外出求学后,就开始了漫长而孤独地成长,虽然处在核心家庭环境里,偶尔感到被爱,但那些爱里,却隐藏着条件,我感觉到最多的,是父母亲对我的期待与压力,我哥哥也并不与我有多亲近,所以那将近十年里,我并没有感到多少来自家庭的无条件的爱,平日里上学时我一个人孤独地学习,放学后做完作业,一个人孤独地去楼顶看风景和蚂蚁,周末我百无聊赖地找各种书看,我努力的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保护着自己不受这些冰冷气氛的伤害。好不容易熬了十年,终于上了大学,出来工作,在空间上远离了家庭,在那个家庭里经历过如此多孤独地我,怎么会渴望回去呢?我不会回家,也无家可回。当时咨询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平日里温和平静地她,那瞬间也和我一起陷入故事里地悲伤。
我和fangfang也交流过很多关于家庭的事,我们都有类似地成长经历,只是她比我更快一步从那些故事的阴影里脱离出来,又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去尝试改变她家庭故事的走向。我们一次又一次讨论起她天资出众而又自我毁灭的兄长,讲起她的高中的故事,讲起我童年里那些孤独无被伤害…最后聊到她珍爱的老公和孩子,讲到这个她重新构建的家,讲到基因与环境的共同表达,觉得该有新的故事了,我们的人生不该是这样的,不该让在成长里的家庭中经历过的故事,来谱写人生的悲伤与抑郁地底色:人生从受精卵开始,老天给了什么基因,婴儿开始的成长阶段里会经历什么环境,实在是无法控制,但恰好也是在我们这些最无能为力的阶段,我们却要构建起对于亲密关系,人际交往,学习,记忆,感知等等一系列认知的模式的基础。有的人呢,基因不错,成长里也一路顺风顺水,成长初期就打好了各种模式的基础,有能量长成为人见人爱毫不费力的模样。有的人呢,差一些,还要在往后吃些苦头,不断地调整认知,好让自己不偏离地去追求幸福与快乐地轨道……再有些人呢,命更差了,没拿到好基因牌,或者是成长环境实在太差,就要费更多的力气,去拼命成长了。anyway,最后都是生死有命,谋事在人而已。
几个月前,我和ZY说,我闭上眼脑海里会经常浮出这样一副画面:我站在阴沉地天空下,一个人孤独地立在荒野里,举目四望,孤立无援。被我悲伤感染地她为我发了一条动态,写道:温室凋零,夹缝生存。但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有樽大佛含笑盘坐,抚摸着我头顶,对我说,可以往前走一走,于是我开心地往前走了走。
走下去吧,似乎一切都会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