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美好生活就是启之以爱、导之以知的生活丨2019年11月书单
写在前面
十月份读了瑞·蒙克《罗素传》的上册,十一月继续读了下册,并找到了一些关于罗素的其他书,下个月还会继续读。
[英] 瑞·蒙克 《罗素传 : 孤独的精神 1872—1920》
《罗素传》上册,也是罗素的前半生,主要以他的交游、情感和哲学研究为主,非常立体。罗素生于名门,是约翰·穆勒的教子,他的家教和师承都很好,后来的交际包括怀特海、艾略特、维特根斯坦等,这些人对罗素有过不小的影响。罗素结婚很早,之后陷入了复杂纠葛的婚外情,涉及人物非常多,加上他自恋、不安,这些婚外情也并不顺利。罗素性欲强烈,可能有来自惠特曼的启发。罗素的哲学研究是从科学和数学入手的,政治倾向中有自由主义的基调,对社会主义也满怀热情。他是积极的反战者,并因撰写相关的评论而入狱。几乎可以说,监狱中断了他的政治和情欲,使它转向了更纯粹的哲学研究。整体上来说,这本书的写作和翻译都不太好,太多的引文使作者的观点和思路支离破碎,翻译有些读不懂。但作者提炼的“孤独的精神”非常恰当。
其他的书有些杂乱,多是以前想读而未读的书。最近在设法减少“想读”,应该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以下是11月书单:
[英]瑞·蒙克《罗素传:疯狂的幽灵1921-1970》
瑞·蒙克对罗素的总结是:“成就卓越,悲剧色彩浓厚”。罗素的主要成就是前半生关于逻辑学和数学哲学的研究,以及因前半生的成就而在后半生获得的荣耀。通读《罗素传》下册,罗素后半生在学术上的成就的确不多,他的感情极度受损,婚姻多次破裂,罗素后半生较少做哲学相关的研究,而是转向了他不擅长的政治领域,撰写了大量报刊文章。即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界并不买账,本书也提出了许多批评,根据瑞·蒙克的表述,这本书的内容部分来自过去文章的总结,有迫于生计的因素。(当然,罗素的政治文章或许平庸,政治见解或许幼稚,但他以诺奖得主的身份推动反核运动,这是个不小的成就。)本书作者认为,罗素所面临的灾难由两个基本性格决定:对精神失常的恐惧,强烈的虚荣心。这反映在罗素的一生。
[英]伯特兰·罗素《罗素自传》(全三册)
《罗素自传》的跨度为1872-1967,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的一生,总体来说比较客观,每一章都附有信件或文摘,补充了许多细节。本书可与瑞·蒙克的《罗素传》对读,比如1921年罗素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欣喜若狂,但在整本自传中他较少提及自己的几个孩子,结合《罗素传》我猜测是他从孩子身上得到的痛苦大于快乐。要了解罗素,本书很值得读,其中罗素那句名言就出自本书序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我的感觉是,罗素未必是个值得喜爱的人,他的作品争议较多,言论行为也有些乖张;但他一定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他对哲学和逻辑学的贡献、他对公共事务的热诚、他对人类整体幸福的探索,真的很让人感动。
[英]伯特兰·罗素《我的信念》
罗素为“今日与明日”书系撰写了两本小册子,第一本是1924年的《伊卡洛斯:科学的未来》,指出了科学的消极价值和潜在危害(这本书可能是《美丽新世界》的灵感来源);第二本是1925年的《我的信仰》,试图探讨人与自然、科学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我的信仰》由五篇短文构成,内容很简单,并没有太多惊喜,最好的是第二篇《美好人生》,罗素的名言“The good life is the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 guided by knowledge.”(美好生活就是启之以爱、导之以知的生活。)就是出自这篇文章,文中讨论爱与知、快感与仁慈,很清晰。原书很短,是小册子,所以中文版是中英对照;翻译整体很流畅,除了有些句子读起来不舒服。
陆文夫《美食家》
读这本书,想吃两道菜,一是朱鸿兴的头汤面,二是石家饭庄的鲃肺汤(店已改名为叙顺楼,现在还有),但书中的大部分菜肴都只有侧面烘托其美味,并没有直接描写味道如何,终归是有些露怯的。《美食家》是一篇中篇小说,以一位苏州美食家的人生际遇为主线,穿插着新中国成立的许多事件,很真实生动。
陆文夫《深巷里的琵琶声》
陆文夫去世于2005年,这本书应该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许多文章有自传的性质,因此可以大致勾勒他的一生。经历过那些时代的人,他们的书都可一读,才能有比较直观的印象。我最感动的一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1957年在叶至诚的家中,陆文夫、方之、叶至诚、高晓声等人共同创办了月刊《探求者》,随后他们都被划为右派。1978年,陆文夫在南京见到方之,方之当时正在筹备《青春》杂志,他对陆文夫说:“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耽误了,今后虽然能写一些东西,但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现在要赶紧培养青年人,让他们超过我们。”这句话让感慨不已,一方面是觉得当下的境况竟有几分相似,另一方面是觉得,这个时代是否还有人能够且愿意做青年导师(不以圈钱为目的)?
[美]T.爱德华•戴默《好好讲道理》
一本比较规矩的逻辑学教材,先介绍论证原则和方法,再介绍各种逻辑谬误。不同的是,本书中各种逻辑谬误的分类和命名方法与一般的逻辑学教材不同,其中许多是作者自创,有的很贴切,有的不够达意。最精彩的部分是“或谬原则”,即每一个参加辩论的人都应该接受一个事实:自己有可能是错的。如果永远相信真理在握,不肯被说服,这不是真诚的辩论者。书中提到一个概念“批评的思想者”:有生以来至少有一次被论证的力量说服,在重要的问题上改变自己的看法。
[美]珍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
自从珍·古道尔发现黑猩猩会使用工具,“只有人类才会使用工具”的观念便过时了,人类发现许多动物会使用工具(包括鸟类),而且使用工具一定与智力相关(因此鸟类有智力),接下来就是一个新的“鸡蛋问题”,究竟是智慧生物使用工具,还是使用工具使生物有智慧。本书只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没有解答。《鸟类的天赋》是从生物学的角度,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描写鸟类在定位、记忆、沟通、审美、制造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特长。种种证据表明,“聪明的大脑并非只有一种样式”。然而,这样一本书终究是人类写的,肯定会忽略一些其他天赋,这些天赋既不是人类需要的(记忆、沟通、模仿),也不是繁衍必须的(定位、觅食),而只是一种人类还无法理解的特长?

野原新之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余随笔(3)丨谈谈英译中的“一词多义” (8人喜欢)
- 如果男人也要缠足,它还会流行吗? (4人喜欢)
- 2025年4月书单丨向往自由,人才会有不同的追求 (5人喜欢)
- 「双重思想」与「一流智力」 (1人喜欢)
- 公共说理不应该滥用情绪化的语言——从“跪”这个字想到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