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想
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从1975年主人公阿米尔12岁那年开始讲述,阿米尔跟他的仆人哈桑每日里亲密的愉快的玩耍,这个时候的阿富汗是和平的,美丽的。主人公阿米尔最大的烦恼是得不到父亲的夸赞,因为父亲喜欢的男孩子的样子奔跑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在运动中,是勇敢的,坚强的,更像男子汉一样,而主人公阿米尔喜欢的是阅读跟写作,父亲有时候对仆人哈桑的欣赏让阿米尔暗生嫉妒。哈桑是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的人,忠心耿耿为主人。但是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保护主人的风筝,被街头恶霸强暴了,此时主人就在旁边,却为了风筝,为了得到父亲的夸赞没有勇敢的为哈桑挺身而出,而是默默旁观了一切。事后愧疚,自责又一直折磨他,他认为如果哈桑不在他身边了,他就能活得更快活一些。于是他栽赃哈桑偷了他爸爸送给他昂贵的手表。父亲根本不信哈桑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是此时哈桑已经明白主人看到了一切,并希望他远走,于是哈桑跟哈桑的爸爸搬离了他们的家,尽管父亲一再挽留。
1981年主人公18岁,阿富汗开始内乱,父亲带领阿米尔逃难到美国,父亲由一个受人尊敬的富翁变成了普通工作者,并且不太适应美国生活。1983年,阿米尔高中毕业,尽管经济拮据,但是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读了文学专业,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作家。此时遇到了心爱的女孩子,尽管女孩子有不光彩的过去,但是他还是倾心爱她,因为他自己也有不能言说的过去。此时爸爸患肺癌重病,在最后的日子里,父亲帮忙定下亲事,儿子跟儿媳妇陪伴在他左右并悉心照顾他直到不久后去世。阿米尔跟妻子感情很好,平淡生活,但是结婚十几年没有孩子。
2001年,得知少年时的引路人阿汗辛病重,是阿汗心在他的少年时代鼓励他写作,充当他的读者,毫不吝啬的赞扬他。主人公重回故土探望他,阿汗辛讲述了他们离开后哈桑以及其他人的生活故事,他遇到了哈桑,哈桑生了一个儿子,阿汗辛请求哈桑回答阿米尔的房子里帮他照顾屋子,期待有一天主人们能重回故土。但是很不辛,哈桑被塔利班杀害了,留下的男孩被孤儿院收养。从拉汗辛口中得知哈桑从未怪过主人,并热切的关心他的生活。拉汗辛请求阿米尔回到还是战乱的阿富汗去接哈桑的孩子出来,因为那里还是战乱,阿米尔担心自身安危,担心远在美国妻子的牵挂,下意识拒绝 ,但是阿汗辛又说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原来哈桑是父亲跟哈桑的母亲所生,阿米尔非常惊讶,因为在他心中父亲一直深爱因为难产而去世的母亲。此时,为了给自己赎罪,给父亲赎罪,他冒着战火的危险区接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记忆中的家乡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重返喀布尔,犹如去拜访一个多年未遇的老朋友,却发现他聊到凄惨,发现他无家可归,身无分文”,带回索拉博破费周张,几乎丧命,当年强暴哈桑的人又强暴了索拉博,他要阿米尔跟他决斗,赢的人带走索拉博,动手中阿米尔处于劣势,是索拉博用弹弓射伤了坏人的眼睛,帮助他们逃走,好在终于带出了阿富汗。阿米尔决定收养侄子,并承诺不会让侄子再回孤儿院。但是收养过程困难重重,他没有办法证明他们的血缘关系,也没有办法无故收养一个阿富汗儿童,他需要慢慢等待,此时要把索博拉送到孤儿院住些日子想想办法。在他告诉索博拉要暂时送回孤儿院后,索博拉以为自己又将被抛弃,在当晚割腕自杀,幸运的是及时发现,被救活,又顺利来到美国生活。但是他的心里状况出了问题,整日沉默不语,“他的沉默不是来自洞明事后的泰然自若,也并非由于他选择了默默不语来秉持自己的信念和表达抗议,而是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和忍气吞声照单全收”,阿米尔跟妻子屡次沟通都失败而归,他们只能等到他慢慢打开心扉。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次放风筝比赛,索博拉终于对斗风筝起了兴趣,相信以后索博拉会慢慢对每一件事情充实兴趣,就像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融化一片雪花,而这,正式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名著了,一直以来读网络小说比较多,喜欢故事情节冲突的,语言简明轻快的,有明确结局并happyending的,所以刚读完这本书,我没有感到口齿留香,念念不忘,心有回想。但是我相信这不是书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是我被网络迷了眼,失去了感悟思考专注能力,我会慢慢重拾名家名作,读一些更“有益”的书。
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书中语言娓娓道来,尤其在阿富汗生活的童年时光,为我们展示了和平的宁静的阿富汗,由于我一直喜欢情节冲突的剧情,对景色描写经常一带而过,但是这次硬着头皮慢慢去品味去在心里描绘景色,一个生动的战前阿富汗就展示在眼前。战争带来的影响非常明显,主人公家由上层社会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流浪在外国的平民,由以前的安居乐业变得朝不保夕,整个国家变得满目疮痍。这里不是吹捧,是真心觉得生活在和平年代,国家没有战争,日子蒸蒸向上真的太幸福了。
父母的爱:阿米尔的母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伴他长大,他渴望得到他的认可,然而他不是父亲喜欢的那个类型的孩子,他为此懊恼,为此伤心。尽管如此,最后父亲还是悉心为他照想,处处爱护。我想父母的爱应该是无原则的,只要孩子是个“好人”,品行善良,那就应该去爱护,去支持,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样子,就诸多问题希望将他改造什么样子。而是孩子喜欢什么,就支持他,不要吝啬去夸奖他,犯错误时,就明明白白告诉他,不要冷暴力,不要让孩子的内心不安。我还没有孩子,我知道养育一个孩子很难,教育一个孩子更难,但是我会记录下来,当我做一个孩子时,我希望有一个怎样的父母,我尽力做一个那样的父母。
及时认错:书中因为阿米尔的软弱怯懦,没有挺身而出帮助哈桑,导致他自责愧疚,然后自责愧疚之后的补救措施是让哈桑远离他,然后他继续自责愧疚。可是这样有什么用的,这就像一道沟壑横亘在他心里,每当想起来就堵的慌,自己不愉快。更重要的是连累了被害者更伤心,可怜的哈桑,明明受了重伤,却又要受到二次伤害。我个人认为,去认错首要的是让被害者打开心结,让他知道施害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希望他心里能好过一点,如果受害者原谅了他,那真的皆大欢喜。而不是去认错,是为了让别人原谅他,减少自己的愧疚感。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也希望自己能做到自己对别人的“好人”要求,不违背本心,让自己,自己所爱,爱自己,甚至自己身边有关联的路人甲乙丙都能在阳光下开开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