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中国系列之古格王宫壁画

古格文明是古代雅砻王朝文化和古代阿里地区象雄文明的融合。古格王宫遗址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这里是古老的象雄文明的发源地。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覆灭,部分王室后裔逃往阿里地区,分别建立了古格、普兰和拉达克三个相邻的小邦国,古称“阿里三围”。著名的古格王国由德祖衮在公元10世纪前后建立。 虽然古格王国遗址有宫殿区和寺庙区,但由于历代古格国王都大兴佛教,因此古格王宫遗址更像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群,除了功能之外,王宫和寺院之间完全模糊了界限。古格王宫主要由红殿、白殿、曼荼罗殿等寺庙建筑组成,其中红殿和白殿规模最大,各遗存有700余平方米的壁画。壁画题材有各类佛、菩萨、度母、护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赞普世系图、古格王及臣后礼佛图、释迦牟尼传记图等,在表现宗教内容的同时,还较为全面地记录了古格王国的社会情况。庙内天花板上的图案多达500余种,大部分为装饰图案,少量为飞天、瑞兽题材。这些图案色彩浓艳,线条流畅,借鉴了印度、尼泊尔艺术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古格王国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时代风格。 王宫的建筑体量要大于寺庙建筑,宫殿区的红殿壁画,气势恢宏,营造出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置身在红殿中,你会觉得遥不可及的古老佛国忽然跃入眼前。 古格王宫壁画遗存既反映了西藏地区早期绘画风格演变的脉络,又体现了西部藏传佛教艺术承前启后的过程。其线条、造像、色彩均堪称完美,或丰满,或婀娜的女神和天人形象,体现了那个时期藏族艺术家把握造型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科迦寺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村,是历史上藏传佛教著名高僧仁钦桑布在阿里地区修建的三个著名寺院之一。科迦寺始建于996年,现存的古代佛殿建筑有释迦佛殿和百柱殿,其古代壁画遗存主要分布在百柱殿中。 科迦寺现存的早期壁画,与夏鲁寺壁画及现今尼泊尔境内的洛曼塘鲁日修行窟壁画为同时期作品,无论从绘画风格、画面布局,还是具体的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显示出非常强烈的内在联系。其画面通过对人物面部阴影的加强,勾画出更加生动的表情,尤其是上扬的嘴角。墙壁上勾画出来的慈悲和略带微笑的佛陀和菩萨们,无论体量巨大或微小,都可以轻易地打动朝佛的人们。绘于大殿左侧稍晚时期的壁画,风格依旧令人着迷,面带愠怒的佛母,表现皱起眉头的画法和白居寺壁画中的一模一样,但宽大的鼻头和略显臃肿的面部,已经和中世纪的藏传佛教绘画有了较大的差别。虽然现存绝大多数画面已漫漶不清,但从佛母身后的云纹和大片的绿色背景,依旧显示了藏传佛教壁画中早期风景画的出现。







-
豆友13775041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1 15: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