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新装个逼,写点类似于密室讲义的东西。
前言:这篇东西是残次品
其实类似于讲义的玩意我以前混知乎的时候也写过,不过仅是萌新从谜面类型上对一些密室类型的不完全搜集,比如雪地密室啊胶带密室啊什么的,最近似乎又对室内灌满水的密室产生兴趣,感觉也可以加进去。不过最近又想了一些东西,感觉可以从“密室的形成”写些东西。
这里不讨论不在场证明这种广义到四维空间的广义密室(在西尾维新的《斩首循环》中,三个密室逐渐升维,从平面到空间再到时间,第三个密室说白了就是不在场证明,美其名曰“四维密室”。虽然我也不知道后边这些理论能否应用于不在场证明),只讨论三维空间的密室,虽然也能广义,但也没那么广义。说白了就是以作案时间为分界线,把密室事件的谜面划分为案发前和案发后。先从案发后开始讨论,因为这块可以很快地讨论掉。
案发后的情形分为“密室成立”和“密室不成立”两种,先讨论后者,因为后者同样很容易很快地讨论掉。案发后不成立的密室又可以分为“案发前成立”和“案发后不成立”,后者说白了不就是根本就没有密室嘛,丢掉丢掉。而案发前密室成立,案发后密室不成立,说白了就是制造了一个不可能状况完事又反而不能掩盖自己的罪行:想象一下:一个房间里只有A一个人,在貌似任何人都进不去的情况下突然有另一个人B打开门走了出来(这个B早已登场,但案发时他与众人分开),大家进去一看A竟然被杀死了,虽然大家不明白B是怎么进去的,但凶手明摆着就是B,这样的密室对于想要掩盖罪行的凶手B同样毫无意义。
总之,如果在案发后不形成密室状态的话,凶手就无法依靠密室撇清嫌疑。
(说不定可以从中挖掘出点什么意义呢?这是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点子,搞不好就是创新也说不定)
所以,接下来就进行“案发后成立”的密室,这里同样又可以分为“案发前成立”和“案发后成立”两种,我们称之为“先天性密室”和“后天性密室”。
“后天性密室”,说白了就是“密室消失”,案发前房门大敞,凶手能够大摇大摆地走进去,案发后形成了密室状态,凶手却不见踪迹。狄克森卡尔的《三口棺材》,岛田庄司的《奇想天动》,还有狄克森卡尔和克莱顿劳森那两个著名的胶带密室,均属此类。这种密室的解法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凶手确实走进了房间,而用某种诡计离开的“密道法”,一个是凶手误导大家,实际上自己并没有进入密室的“误导法”。这里的密道并不是黄金时代的戒律里明文禁止的“狭义密道”,毕竟确实有不少凶手实际出入密室的密室诡计。
“先天性密室”,就是在案发前就已处在密室状态的密室,我愿意称之为“完美密室”。如果说“后天性密室”是在案发后立起一面墙的话,“先天性密室”其实就是在案发之前再立一面墙。《全部成为F》,《斩首循环》,《名侦探柯南》中的《魔术爱好者杀人事件》《诅咒假面的冷笑》,《唐人街探案》曼谷篇,均属此类。其实先天性密室中如果凶手真的进入密室的话,单论“案发前之墙”完全可以用“案发后之墙密道法”的思路去破解,也就是说可以写成一个密室两个诡计,这种密室阅读体验极佳,满足感有如阅读一本多谜面或者多重解答的作品。然后就是“凶手在密室外作案”的经典状况,一般都是利用机械诡计吧。至于心理诡计感觉似乎不太可能应用于密室外作案。
梳理概括一下:
1后天性密室/密室消失
1.1实际进入/密道法
1.2实际未进入/误导法(这里感觉怪怪的,总感觉跟后边的室外作案法就是一码事。我明天再改改,现在先这样。)
2先天性密室/完美密室
2.1实际进入/密道法×2
2.2实际未进入/室外作案法
3先有后无的密室:有不排除的理由,因为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创新方向——如果确实没有这类作品的话。
先这样吧,往后可能会改改。
-
楠哥BRON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像这篇文章里写到的先有后无的密室,我想到了一个具体模式:门下有缝的房间,看似凶手无法从外部拿到室内的钥匙,但凶手用某种诡计拿到了钥匙进屋作案后在室外锁上密室并从门缝把钥匙抛回室内。
2020-02-08 15:18:15
楠哥BRONA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浴室灵感】跨海的不在场证明 (3人喜欢)
- 《名侦探柯南》TV原创子系列盘点 (1人喜欢)
- 【持续更新】《名侦探柯南》2025年全评
- 倒叙推理的分类 (4人喜欢)
- 【浴室灵感】赛博华生的失败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