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故事》读书笔记:5)180万年前的匠人(Erect)、FOXP2基因与化石的沉积过程
本书对直立人(Ergasts)采用匠人(Erects)的叫法。因为无论在他们之前还是之后,看起来他们都并不比其他人种更直立。
匠人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从大概180万年前一直存活到25万年前。他们有一些旧名字,比如北京猿人或爪哇人。普遍认为他们是古人的直接祖先。
一个位于格鲁吉亚被叫做德玛尼西的洞穴里挖掘出5块匠人头骨,他们都来自同一时代同一族群,但形态和尺寸相差很大,脑容量最低的只有546毫升,而最高的有780毫升。需要指出的是,今天人类的脑容量范围在1000毫升到1500毫升之间。
人们对黑皮质素-1受体的DNA序列进行了检查和对比。发现至少在100万年前这个基因在非洲祖先体内经历了一波自然选择。我们也许能够说在匠人时代祖先开始丢失可以阻挡非洲烈日的体毛。但这个迹象的关联还非常脆弱。在进化中体毛的丰富程度屡次增减。人的皮肤不管多么光溜都隐藏着支持浓密毛发的表皮细胞结构,可以随时在环境号召下复出一层厚毛。就像于小冰河时期在欧亚大陆再次披上厚毛的猛犸象和披毛犀。
人工的篝火对土壤磁化会产生不同于丛林大火的特征,有一些细微证据证明匠人在150万年前使用过篝火。但不一定会生火。
化石证据不足以证明他们可以使用语言。现代人脑中有两个区域与语言能力有关,分别是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寻找这两个区域在什么时候开始显著增大有助于判断祖先语言能力的成长时期。有些专家断言大脑语言区域的增大早于200万年前。但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发现的150万年前的匠人男孩尸体的椎间孔尺寸很小,连同他的肋骨形态表明他甚至无法对简单的呼唤进行精确控制。有些科学家认为就连尼安德特人都不能讲话,因为他们的喉咙形状不足以使他们发出全套的元音。极端观点认为语言的出现与文化大爆发处于同一时期,不会早于五万年。而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发展出简单必要的语言系统是可以省略元音的。
所有脊椎动物都有一种名叫FOXP2的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转录因子(用来开启或关闭其他重要的基因表达蛋白),用来掌管某些语言相关脑区的发育,同时也会造成脑部、肺部以及运动方面的缺陷。
对比小鼠和黑猩猩的FOXP2基因,在这个蛋白质的715个氨基酸中只有一个氨基酸差异。与这两种动物对比,人类多了两个氨基酸差异。这很可能意味着它影响着人类与动物之间语言能力的重要差别。
需要注意,单个基因不可能决定显著功能。具备高度适应性优势的能力往往由多个基因配套共同决定。FOXP2只是少数已知的关键因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都具有FOXP2基因。
知识点:
化石的形成多种多样。最有趣的过程是以沉积物的形式完成的。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主要是水。自然条件下的水含有大量矿物质,常见的有硅酸盐、硫酸盐、碳酸盐之类。火山活动、地热以及夏天浅河滩上流动的热流在流经动物尸体时会一边蒸发一边渗透进尸体之中,然后析出盐性物质,这些矿物质以沉积的形式完成构型。甚至可以把动物骨头疏松多孔的细腻纹理塑造成型。动植物组织被这些水里渗透出来的硅、钙所取代,原本的尸体继续变质慢慢消失,但形状被保留,最终里里外外都是石头了。
全书笔记链接: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doulist/121199537/&dt_dap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