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慮心
《宗鏡錄》卷50:「三緣慮名心者。謂能緣慮自分境故。即八箇識。[1]各能緣慮自分之境。緣謂緣持。慮即思慮。若緣慮以解心。是通名。前五識唯緣五塵。是自分境。除諸根互用。及佛果位。第六識緣十八界及三世法。并一切有漏無漏世出世間法。為自分境。第七識緣第八見分。為自分境。第八識緣三境。為自分境。是頓常緣三境。以第八是常識。境常有故。不同前六識有間斷。所緣境又非常有。其第八正義。若欲界繫者。即緣欲界根身器界為自分境。若種子。即通緣三界為自分境。上二界亦爾。只除無漏種不能緣。以有漏無漏種。不相順故。由是但能持而不能緣。以持義通。緣義狹。喻如赤眼人把火。亦如頂上戴物。但持而不緣。只持令不散。不離識故。」(CBETA, T48, no. 2016, p. 712, b7-21)
[1]各=名【元】【明】。
略說:
「緣慮」即緣境思慮,也就是對所緣的境界能了別、有反應,這是八個識都有的作用,只是各個識了別的所緣不同而已。
前五識主要是了別各自一剎那現在的境界,具體而言:眼識了別一剎那的光影明暗和顏色,耳識了別一剎那的聲音的大小,鼻識了別一剎那氣味的刺激,舌識了別一剎那味覺的刺激,身識了別一剎那觸覺的刺激。文字很囉嗦,重點有兩個:一是各了別各的,不通用(究竟佛除外);二是只了別一剎那,好比看電影,只給一幀畫面,聽聲音只聽一毫秒,一閃而過。
意識了別基於現在前五識的詳細內容,以及基於過去和未來前五識的詳細內容。簡單來講,眼識只是了別一剎那的明暗顏色,意識則能在這些顏色變化的基礎上識別出這是個什麼物體,並且給予價值判斷。意識還能模擬過去已經滅謝的眼識影像,虛擬未來不存在的眼識影像,並在這些影像上產生一系列的造作。不捨現在、回憶過去、希望未來是意識特有的功能。
第七識了別第八識「見分」,《成唯识论》講「似能缘相,说名见分」,好像能了別境界的那個東西就是「見分」,第七識就是拿第八識流注種子出生的這個東西當成是「我」,牢牢抓住不放。現代善知識則給出來更為驚人的解釋:第七識了別的是五塵的重大變化,五塵就是眼識了別的色塵、耳識了別的聲塵等等。餘下的部分要留待你自己去觀察體會。
第八識了別根身、器世界和種子。根身就是有情的五根身,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器世界就是物質和能量構成的宇宙世界。其實根身和世界都是物質和能量構成,之所以分開來講,主要是基於有情的內外差別,第八識對所執持的有情的根身有「攝為自體」「持令不散」「領以為境」「令生覺受,安危共同」的作用,對除了所執持的有情根身以外的部分也就是器世界,只是「持令不散」。對第八識而言,根身、器世界都只是種子,只是功能差別而已。《維摩詰經》「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就是講的第八識的了別性,祂能了別「眾生心行」,却不了別一切的六塵境界。具體怎麼了別要留待你自己去觀察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