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碎片(一)
引子
从初高中开始,就留下一个留存纪念物件的习惯。可能是一张试卷,一张票根。现在一看,本科的加上高中的,足足能放慢3个袋子。煽情点说,如果过去的时光已经被燃尽,这些小物件就是生活的灰烬。拾起一块,总会唤起一些记忆的。
票根
本科四年留给我什么,将近600部电影,一叠票根。



一共36张
挑几张重要的说
北京电影节

非常惭愧,身为一名影迷,又在大北京,电影资料馆去的次数竟然真的只在个位数。小西天是离我们学校很近,但是小西天日常放的电影实在文艺过了头。百子湾放的到是比较合我的口味了,但真的太远太远,所以四年只去看过一次胶片的《四月三周两天》。
北影节除了大一不知道消息以外,一年取得比一年少。
第一年(大二)购票《乱世佳人》,《毕业会考》,《曼哈顿》,《推销员》。因为看了四场,确实是最有参与感的一年。在大银幕上看到1939年《乱世佳人》无比鲜艳的色彩,激动不已。《曼哈顿》则是最惊喜的一部,之前伍迪艾伦的只看过《安妮霍尔》,买《曼哈顿》是因为当时反派影评中波米说曼哈顿的摄影非常有特色。实际也如此,在电影资料馆那块无敌的荧幕上,片中用黑白拍暴雨的场景让我现在仍然记忆深刻。另外得提一句,资料馆看伍迪艾伦的片的感觉非常好,到笑点时全场会一同发笑,有一种找到同类的感觉。。。这一年还买错了一场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和《毕业会考》买重了。这张票送给了一个在澳洲读书临时在北京的哥们,不知道他喜不喜欢这场电影。

第二年(大三)购票《安妮霍尔》,《楢山节考》。安妮霍尔我是看过的,我记得那应该是2017年的跨年夜,我得了感冒,拿着笔记本在教室里看完了两部电影《破碎人生》和《安妮霍尔》,印象最深的是黛安基顿唱的那首seems like old time。2018年,和高中喜欢的女生在一起了,看到北影节有《安妮霍尔》,想都没没想就买了这一场,哪怕就为了听黛安基顿在资料馆的屏幕上唱一首歌。当那首seems like old time在影院响起,我闭上眼睛,感叹道人生如美梦,过去的梦想已经实现。《楢山节考》是神片,生命轮回,增加一张嘴,就得有另一张嘴闭上。日狗的那一段大家都笑了,老太太自己磕掉牙齿的那一段,听到全场惊讶的吸气声。

电影资料馆还让我认识了一个同好。我们在看百子湾排队看《四月三周两天》时聊上了,这部电影我之前也看过,只是因为胶片才过来看。电影过后,我对胶片大失所望,他对这部电影不甚喜欢。但我们聊的非常投机,和有相同爱好的人聊天,你不用说出这部电影的名字,他就会告诉你他也看过。他给我推荐了我看过后非常喜欢的《肉与灵》,之后又约我看了一场资料馆的《茶馆》。很遗憾没去他工作的那个咖啡馆看一场电影。

第三年(大四)只看了一场黑泽明的《乱》。那时正为了科目二焦头烂额,这场电影的前一天正好是第二次科目二的考试,买这张票的时候承担了很大的压力。最后通过了科目二,坐在资料馆的我真的无比开心啊。电影我到真的不是特别喜欢,主要是原来看过《李尔王》,等于被剧透光了。我记得的是电影加入的那个女主角,原田美枝子,这个原创角色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偷摸说一句,之后我还搜到了原田美枝子的裸体写真,男人的劣根性啊。。。

和一个姑娘看过的9场电影

17年,18年,19年三年,和我一起度过的是谁?当然是她。虽然分手了,但这些回忆总是留下来了。
《爱乐之城》,我大胆的邀约,我们的第一场电影,但要一年后我们才会成为恋人。
《红海行动》,当时被我戏称为爆炸porn。
《忌日快乐》,在她身边看恐怖片我竟然不会尖叫。
《头号玩家》我第一次从北京到长沙1400公里的奔袭,虽然她不太喜欢这部电影。
《寂静之地》,我们抱着一个模拟的随时可能哭的婴儿(她的儿科作业)看完了这部特别安静的电影。
《动物世界》,没啥印象。
《蜘蛛侠平行宇宙》一部好电影也救不了一次无谓的争吵。
《疯狂的外星人》,我不知道除了看电影还能干些什么。
《何以为家》,她穿着一件美丽的绿色长裙,我们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复合。
《狮子王》,我们一起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虽然没能和她度过以后的时光,但也希望我把自己最好的一部分分享给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