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让我痛哭的书,我要学会安置自己的人生了
第一本让我痛哭的书,讲情感也讲了人生,人生可能是碌碌无为的,但可以充实而自得其乐,人生需要安放。
初读几页,感到这是一本写书的书,一本由关于书的书信演绎出来的人生故事,美好纯洁到让人不忍猝读,原来在世界的一个角落竟有如此童话般的情趣,把我疲于追寻、陷在得失里的人生映射得寡淡无味,羞愧自己不在那个角落,羞愧自己脚下的路并非通往那个角落的路。
书的前半部分,青年海莲快乐轻松的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信,以购书为目标的信中畅所欲言的表达着由书衍生出的喜怒好恶以及书背后的人生境遇。对感情充沛而孤单的海莲来说,远在伦敦的书店仿佛近在眼前,除了书的提供者,还顺理成章的成了树洞。善良、轻松、自在、慷慨、不设防备是很容易获得友情的吧,很快树洞回以真挚的交流,或矜持或幽默的对话,联结起了一个爱书人和书店职员、书店职员家人、乃至书店职员邻居的情感纽带。情感就像老书,可以穿透时光空间,令人恍若亲临其境而心有戚戚,这湿润的抚慰也远渡重洋温暖了我的心灵,此时我的泪是感动而欣悦的。
原谅我的悲观型思维,哪怕最快乐时也怀着隐忧,总想到相聚终有分散,不知这感人的交流以何种方式走向尾声。于是翻到背面扉页的注解,“1977年,该店因主事者陆续亡故而歇业,之后店面多次易主。现在店门口外镶着一面铜铸圆牌,上头镌着'查令十字街84号,因海莲的书而举世闻名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原址'。” 一句简单的叙述,平白带着种忧伤,可能值得人怀旧的东西都是已经消逝而情怀永驻的,难免会令人伤感。往好的角度想,”物是人非“四个字意味着被人放在心中珍藏并时时拿出品味,像是藏在保险箱的情感珍品,也像是支撑慢慢人生旅途的美好力量。
往下看书的后半部分,密集的通信突然有了间隔的痕迹,尽管熟络依旧,但对近况的问候还是暴漏出久未联络的距离。”我答应自己,不找到工作就不再写信联络你们。“是了,俗世的困扰总让人无暇他顾,即便拥有最不染俗世的灵魂。是了,海莲依旧穷困潦倒,但她已无法再随性而跳脱的对自己的处境自嘲了,因为不再年轻,不再拥有大把的光阴供她轻视现实、畅想未来。是了,不知从何时开始,伦敦的来信不再提及盼望海莲赴英国相见,相信当店员们望着成群的美国旅客想到的依旧是他们最为期待的那位旅人,但此话已在信中隐去,他们都老了,老到学会安置无法实现的愿望。
”我女儿已24岁了。。。我们这些老人家。。。“天哪一晃12年已经过去了吗?!
“是的,我们都健在如昔。。。”、“我们都仍健在,可不是吗。。。”、“我们依然健在,手脚也还勉强灵光。。。”天哪一晃20年已经过去了吗?!
无法描述这种心理的震颤,我,在这些信里第一次逼真的旁观了一个人走过一生,我,无法接受人生竟是如此匆匆流逝。
“海莲小姐,我偶然发现了您于去年九月寄给德尔先生的信,我在此非常遗憾地向您报告,德尔先生于上个礼拜天去世了。"天哪,读到这里,我,痛哭失声。
想到终会尾声,没想到尾声以此告终。遗憾却也圆满。 写到这里,我又哭了,我不想再向往常一样升华总结,有些触动我想留在自己心中,书中海莲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要去英国旅游的友人的。
”布莱恩在电话里对我说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可以跟我们一道去了。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夺眶而出。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
草色烟光残照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22: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