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让我解开了中国纹样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1
我自幼对器物上的装饰纹样有一种特殊的喜爱,平时也爱收集这类图像资料。比如,青铜器、玉器、陶瓷器、服饰、建筑物上各种各样的纹饰,或怪异、或神秘、或拙朴、或精美,总是令我着迷。我总觉得这些图样背后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尤其是原始器物上的纹饰),令人琢磨不透,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大概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欧洲著名设计师欧文·琼斯的《中国纹样》,由于当时的战乱(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大量的装饰艺术品流入欧洲。这些艺术品的富丽精美,令欧文·琼斯感到惊艳。于是他便根据南肯辛顿博物馆(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英国第二大博物馆)的中国藏品,绘制了100幅纹样,这些精美绝伦的图样主要来自中国明清的皇家瓷器和景泰蓝。
由于原书文字较少,每幅图样只有几句简单的说明,作为一本艺术设计著作,读者群肯定比较窄。所以,当时我对直接来翻译出版这本著作一直比较犹豫。不过,我偶尔会用欧文·琼斯的纹样做折页赠品的封面(比如《制瓷笔记》《茶路无尽》《花道日常》的赠送折页)和书签。

2
2015年秋,通过微博认识了在景德镇做瓷的涂睿明先生,当时跟涂先生商议出版《制瓷笔记》。不久,我就专门去了一趟景德镇,与涂先生面谈。见面的当天晚上,我们也聊到了瓷器上的纹饰,这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也可以出版这么一本书。涂先生跟我兴致勃勃地介绍了瓷器上的各种纹饰,如莲花纹、龙纹、牡丹纹、冰裂纹等,以及体现在瓷器上的各种不同的工艺。我说,在现有的出版物中,有关于纹饰的著作,大都是图片资料型的,可读性不强,纹样背后的文化、审美、工艺等诸多有趣的点都没讲出来,就提议涂先生可以考虑写本有关瓷器纹样的书。
对我个人来说,由于喜欢器物上的纹饰,有时就忍不住动笔画下来。虽然,好多纹样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最初对其文化、工艺也一无所知,它们却对我产生无法言说的吸引力(当然,如果能把纹样背后的文化知识解读出来,那岂不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讲出来,就是这些纹样所产生的循环往复的抽象的秩序美,令人念念不忘。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缠枝莲。“它从每一个方向探出边界,不断生长,无穷无尽。”“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它都容易让人迷失,像宇宙本身。”

欧文·琼斯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装饰法则》中说:“对于绝大多数民族来说,无论处于多么早期的文明阶段,装饰的欲望都是一种强烈的本能。这种欲望不曾缺席于任何文明,并且它也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增长。”这便是装饰艺术的起源,装饰艺术的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悠久。
这些呈现在瓷器、景泰蓝等器物上、美轮美奂的中国纹样,很多构图元素并非中国本土所有,而是来自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世界各大文明在纹饰中相遇、融合,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3
不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中文版《中国纹样》,我买来翻了一下,里面的纹样基本都跟瓷器有关。欧文·琼斯从一个西方设计师的角度诠释图样,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以及图样本身的了解,显得过于简略。于是,我就有了请涂先生来详细解读这些纹样的想法。 正好自去年开始,我计划做一部分关于艺术题材的大众读物。一天,跟涂先生通电话又聊起欧文·琼斯这部作品,也谈了下我的想法。涂先生当时正在写关于瓷器纹样的书遇到了瓶颈,我的这个想法正好给他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他很快选了一幅青花纹样试手,结果意外得顺利。三个来月,全部完稿。 比较难得的是,涂先生对原来欧文·琼斯绘制的100幅纹样进行了归类,属于同一种纹饰的就集中放在一起,为方便阅读,并对每一幅纹样进行编号。同时,根据纹样的内容与工艺,找了60多幅对应的明清瓷器和景泰蓝实物图。
针对欧文·琼斯《中国纹样》样书的序言以及图样说明,我们也全部收录在本书中,这些文字由徐恒迦女士翻译。为了使得本书阅读更有条理,每一篇内容以纹样开篇,纹样后面集中放欧文·琼斯的图片说明,然后是涂先生对纹样的解读文字以及穿插的实物图。这样原作者和解读者的内容分别集中在一起。 涂先生不仅对纹样背后的文化和美学传统,进行了生动有趣地解读,同时还纠正了欧文·琼斯的诸多误读之处,而在纹样工艺方面,则完全是一个创造性的补充。针对一种中国元素(纹样),本书提供了两种视角,一个是西方设计师的视角,一个是东方瓷人的视角,堪称一部融合东西方审美意识的佳作。
4

如果要从今年我策划出版的所有书中,挑一本装帧设计最美的书,我想就是这本《纹饰之美:中国纹样的秘密》了。本书自6月份上市以来,不断收到读者的好评与肯定,首印也很快发完了。 如果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从最初的想法,到书的出版,用了四年多的时间,结果也还算比较满意。如果不是遇到涂先生,或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需要时间的磨合,需要机缘的促成,然而,只要用心坚持我相信总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