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老兵的叨叨叨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网络减负”也是热点。长沙提出不得强制要求在工作群内“晒照片”“晒视频”,厦门启动精简微信工作群行动,湖州对政务类微信公众号进行专项整顿……这都举措针对的都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网络化办公原本是体现低成本、高效率,一个微信群,信息的上传下达瞬间完成,沟通方便快捷。但这也是把双刃剑,据报道,一位大学生村官“被加”了120多个微信工作群,手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不用说回复,光看一遍,需要多长时间,还有多少时间去干活?
从文山会海等“老”形式主义,到“过度留痕”等“新”形式主义,从文件、墙面延伸到电脑、手机,形式主义消耗着基层干部的大量精力、增加基层干部的负担。
一味通过建微信群来落实工作,其实跟光靠文件、会议落实工作没有什么两样。形式主义不过是披着新马甲跳出来。这小小的屏幕也沦为某些不作为、乱作为的“保护罩”。
有的地方出现为方便微信汇报,“一次现场巡查、多次易装拍照”——这叫“真留痕、假落实”,能推进什么工作?能体现多少责任?
这不是微信的错,错在使用者本身。
如何消除形式主义的生存土壤?关键还在于工作考核的指挥棒。中央领导早就指出,“不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形式主义”。也就是说,我们在评价一个党员干部的工作时,应当减少形式的权重,增加结果的比例。群里打卡可以,但更要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到岗了?拉群沟通可以,但更要看一看工作真的落地了吗?时刻抓住“实效”这个关键,才能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