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你是怎样适应这个社会的?
查看话题 >我不内向,我只是冷静、理性而严肃
看到这个标题后,本能觉得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刚好最近也想聊聊自己如何克服“敏感“的。感觉每一个内向的孩子都有一颗完美而敏感的心。
我为什么变得内向?我想,也许每一个才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一开始并不会就变得内向,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才变得内向的。那么对于我来说,内向可能因为:
1、从小体弱多病,个子娇小,因此在其他个子高的小朋友面前,总是感觉低人一等。
2、有一个很严厉的母亲,因此压制了我的快乐天性。生怕一外向,一闹腾,母亲就批评自己。母亲在小时候,总教育我要规规矩矩,安安静静。
3、在大约初中的时候,本该学习和了解小朋友的人情世故的时候,认知出现了断片,导致交友困难,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4、家庭遗传,有着内向,不爱社交的母亲和外公外婆(外公外婆把我带大的)。
身体原因,家庭教育,家长性格,成长历程,这四个因素让我从小的性格变成了那种别人都很痛恨的:不合群,胆小,敏感,内向(熟悉的人面前很疯,不熟悉的人面前很矜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我一定是一个很失败的人?感觉那些贬低内向胆小的人的词语都可以被简单二元对立的放在我身上?但是我想说,经历了高中三年的反思和成长,至少大约在20岁左右以后,我不再受“内向”这个负面的词语影响,不能说我变得外向了,但可以说,在社交上,我有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原则和自己的习惯,社交不再障碍了我,那么适应社会也不会再障碍我。
首先,我很感谢阅读,因为阅读给了我寻找自己,让自己成长,并且给自己不会自卑的底气。也许每一个内向的孩子,内心都多少充满着各种各种的自卑情结。比如我因为身高一直都很娇小而自卑;因为学习不如别人而自卑;因为曾经普通话有一点点不标准而自卑。所有这一切自卑的原因,都是因为从小,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别人过于同质化的圈子里,生活除了学习和成绩,以及家庭背景,好像没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内心的贫乏,经历的贫乏,经验的贫乏,很容易让我们自卑。
因此,高中开始,我阅读了大量的各种各有的书,培养了成体系的阅读品味。可以说,阅读经典,真的能改变一个人,至少能丰富一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眼界和见识一旦建立,这个人就一定不会贫乏。除了品味的建立外,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建立。大概从高中开始,我就认识到,既然我很内向,不知道如何社交和融入别人,那么我不如就保留一份“高傲”,并且安慰自己,这不是我孤僻和不合群,而只是我与其他人想的不一样,我们不是一类人。其他人关心的是化妆,逛街,吃喝玩乐,我可以去追求更精神的追求。虽然这样的安慰和自我认知,放在今天的我看来,是很幼稚的,但至少这样的认知给了我最孤独的学生时代以安慰和支撑。
当然,我现在依然很羡慕那时候的孤独,看起来不合群,但是却因此可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去看书和学习,学习非考试和应试的内容。今天,我的很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那时候建立的。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认识和判断,也是那时候奠定的。今天,虽然我可以愉快的参与各种社交,但是有时候依然感慨,有时候,为了变得优秀,摒弃劣质的社交,刻意追求孤独反而更加重要和难以实现。
在开始系统阅读前,也就是16岁前,我就是一个内向、敏感,单纯,简单而贫乏的瘦弱的小女孩。我内向,是因为我一无所有,甚至连自己也不曾真正拥有。
但是高中的三年阅读生活,让我的内心变得丰富,虽然我依然拥有的太少,但是至少我拥有了我读过的书,写过的几百篇文章和思考过的各种问题。如果写到这里就此打住的话,你一定觉得我就是一个孤僻高傲的书呆子,这样的话,我肯定是无法融入社会的。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我是如何社交的。大概在初中的时候,我遇到严重的交友障碍,因为我把友谊看的太过于重了,我对于别人对于我的情感投入和回报看的太重了。好像我拿真心和真诚对别人,却换不回其他人同样的对待,因此屡屡受挫。另外就是,自己阅人的能力太差了,根本没有建立起阅人的能力和判断。最后就是自己太敏感了。
在心理学研究上,会发现有一类人可能天生就比其他人敏感。对于我来说,我的五官的感觉能力很强,对于气味、声音、视觉、听觉,我总是很容易捕捉,但同时又很难抽离。我很难做到客观去看待我感官捕捉到的各种信息,我总是被各种信息包围,置身其中,非常痛苦。比如别人的情绪非常容易影响到我,我难以从别人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最敏感的时候,周围充满着嘈杂的各种人的情绪的频率和波段,就像天空中飞来飞去的符号,散落在我的身上,被包围。同时,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别人一个眼神,甚至还没有开口说的话,我都能提前通过一些细节提前作出预测,以及轻易读到别人的内心想法。但很多时候,我接收的都是负面的情绪和信息,这让我很痛苦。
因为这样的敏感,后来我索性不和人过多的接触,因为害怕其他人的情绪影响到我,也害怕别人不喜欢我,讨厌我,对我有任何的不满。但是到了高中后,我慢慢知道了自己喜欢和什么样的朋友交往,知道了什么样的朋友是和我一类的人,和他们相处,我不会感觉到压力,也能很畅快的活出自己。这样判断和标准其实很难说,不是什么公式,不能直接简单的去套。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对人的感觉和判断。这种感觉和判断,有经验的积累,更多是气场的感知。我能感知到气场对不对。
有了这样的气场感觉和对人的判断后,我就慢慢去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一定在学校里交朋友,我也会去参加各种校园外的活动,一些读书分享会,电影分享会。也因为高中的我心智比周围同学成熟很多,我更愿意和比我大的朋友们交往,向他们学习和请教问题。经常听他们聊一些那时候我根本听不懂的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与分享。
从封闭自己,到有选择的交朋友,慢慢扩大自己的圈子,找到自己觉得舒服和有归属感的圈子去社交。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的父母都很内心的话,我可能很难学会社交。而恰恰相反,我的父亲是社交达人。从小记忆中,射手座的父亲总是忙于各种应酬,社交,聚会,唱歌,娱乐。当然,我并不认同这样没有深度的交友方式,到头来只交到了一堆酒肉朋友。但是我也不认同我母亲的清高,只交知心好友,如果很难找到知心朋友,就索性不交友。我觉得,当进入社会后,一个人是可以同时具备交知心朋友以及酒肉朋友的能力的。只要能调节好这两者的关系。
现在聊聊第三阶段,就是我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后,如何适应社会的。从前面,你也许以及发现,我经历了封闭自己的高傲,放下傲气的社交的转变。那么工作以后,我可能要去学习如何“积累人脉”。
说来惭愧,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社交达人,人脉达人,非常谙熟那一套人脉厚黑学。甚至有一小段时间,我会很不屑于同事对于领导和位高权重的人的阿谀奉承。当然,现在我依然做不到。但是我并不觉得这对我有什么影响。我记得曾经我问过一个朋友关于人脉积累的问题,朋友给我的回复是:如何你很有能力了,那么你就可以吸引优秀的人到你身边,而不需要你去巴结优秀的人。因此,对于我来说,工作以后,积累人脉从来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既然我不喜欢,那也不用勉为其难。我要做的是把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面。因为我们会发现,一旦走入社会,通往成功的道路可以多种多样。你可以成为一个懂得积累和运用人脉的人,靠关系去做事;你可以成为一个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去修炼自己的领导能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做事能力很强的人,让别人找到你。无论曹操,还是诸葛亮,还是刘备,其实最终都能通往你想去的地方。
另外,如何看待阿谀奉承和巴结?其实,进入社会,对于交友,我一直本着真诚的原则。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真诚对待他们。但是,同时和人保持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是给予自己内心一份独立的空间,可能是一种礼貌和礼节。因此无论我到哪里,都能收获一些不错的朋友,虽然我们不会总联系,总吃喝玩乐,但是偶尔联系一下,也会感觉很舒服和熟悉,大家彼此关心着。虽然大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面对的问题不同了,但是几句温暖的问候,也是一种友谊的维系。
最后,如果让我说现在的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吗?也许我不会再用这个词语去形容自己了。因为人的长大,就是变得复杂的过程。人的长大,也是变得多样的过程。我们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面孔去适应不同的人。如果让我形容自己,我可能是一个冷静、理性、严肃的人。我可能享受独处的时光,但我也享受认识不同的朋友,倾听他们的故事。我是一个如毛姆一般,喜欢观察,倾听,分析的旁观者。我并不孤僻和内向,只要找到我喜欢的朋友,我也可以变得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