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老挝” ——“老挝纪行”之二
贫穷和幸福,这一组似乎水火不相容的概念,一直盘桓在我脑海里。 以“穷”为“卖点”的国家越来越多了,似乎“穷”也成了可以招揽游客的资本。有些国家是“假客气”,他们的富裕藏在骨子里,他们的“哭穷”只是激起你的虚荣心和“慈悲感”,让你出手大方;而老挝却是“真穷”。他们形容自己是四五十年以前的中国,确实如此;如果要让我们的孩子了解改革开放以前的国家是什么样子,那就去一次老挝吧。
游客最直接的观感来自环境。路不平,灯不明。还有遍地的垃圾,不管是城乡,不管是通衢大道还是乡间公路,永远是连绵的垃圾堆,滚动着塑料瓶,飞舞着塑料袋。天空是蓝澄澄的,地却是黄墩墩的。穿过村镇,还能看到浑身抹黑只露出一双亮眼睛的孩子奔跑戏耍。城市乡村都是要靠“管”,我们的良好环境多半是靠管出来的;要想靠着居民的素质来维持良好环境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而老挝穷,他们维持不起一支最起码的管理队伍,一个星期里我看到的环卫工人决不会超过10个。放任自流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有几餐晚饭需要自理,可是许多人都不去对面的饭店解决,就因为没有人行道,摩托车、汽车擦着你的身子疾驶而过,哪敢走路呀!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里过日子,怎么会有幸福感呢!
可是“幸福感”似乎摆在那里。一个个排挡店连绵排列着,多得和它的人口不相称,可以想象当汽油灯点燃的时候,这里是何等热气腾腾的场面!导游在万象开了一家老挝式餐厅,她说最头疼的便是揽不住员工。发工资以后,他们就不思上班了,一直到钱用完了,再会去另找一份工作。“慢”是全社会的节奏。除了万象,哪里都没有设红绿灯,可是绝少发生交通事故,因为不急不躁的等待已经成了老挝人的“素质”。许多工地没有工人,不知道有没有“烂尾”。像越南和柬埔寨那样“湍急”的车流,这儿是没有的。一切都如夏日的阳光那么慵懒。许多老挝人都强调自己对生活的“满足”,自得其乐。但是,“满足”就是幸福吗?他们真的有全世界最高的“幸福指数”吗?
大家都会强调老挝人的“信仰”。这里以佛教为国教,每个男孩不管出身如何,都要送到寺院里去修行一段时间,学习做人的道理,有些孩子就永远留着当僧侣了。参观了许多金碧辉煌的寺院 ,这都是老挝最靓丽的地方。参加了一次“布施”。天蒙蒙亮,我们来到寺院前,在就近的小店小摊买一份糯米饭,坐在沿街口。不久,就有一队队穿着袈裟的僧人走来,你就把糯米饭分发在他们手捧的钵子里。他们的钵子满了,再倒进马路上的箩筐中,让更穷的人取用。男孩们就是这样吃着“万家饭”长大的,接受了他人的“布施”,同时也学会了“布施”给别人。从小便接受了这样质朴的“感恩教育”,他们对生活怎么会不满足呢?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是很自然的了。
可我还是想不大通。环境恶劣、疾病施虐、儿童夭折、预期寿命不到60,怎么能有“幸福感”呢?对于极少数的信仰特别坚定的“苦行僧”来说,他们以苦为乐,自然越苦越幸福;可是对于绝大部分的凡人来说,幸福还是得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人生有许多乐趣,生而为人是应该享受的,而且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贫穷绝不是“幸福感”的前提,我们吃的“贫穷的社会主义”的亏还小吗?
其实老挝人自己也没有强调过自己的幸福感。到哪里,听得最多的是感谢我们领导人对他们的慷慨援助,从万象到万荣的“双万高速”已经开工,两年后通车,从万象到琅勃拉邦的高铁也在勘测。他们也渴望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像中国经济那样腾飞。我跟一位华裔导游讨论,既然你们幸福感很高,那又何必引进现代化来打破自己目前“宁静的满足”呢?要知道“现代化”就意味着焦虑多多,人均GDP最高的北欧恰恰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何必呢?他无言以对。我们不是精神万能论,“坚定的信仰”并不是拒绝生活的改善。“知足”作为个人的心灵调节,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对于一个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足”的人来说,哪有什么资格来谈“知足”呢。没有吃过肉的人,大谈胆固醇的危害,这是很滑稽的事情。
老挝的国门打开了,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他们也步入了现代文明的行列,再回过头看看那段“幸福感”爆棚的日子,会不会哑然失笑?有着厚实的道德基础,插上现代化的翅膀,真正的“福老挝”一定会实现。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