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翳之美
这两天看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有种莫名认同:少光、黯淡,狭窄,别具一种东方的神秘,那是可怖的静寂。
想来我也不太喜欢宽敞明亮的住所,到处是通透亮白的,四面白墙,冷色光源,浅色家具。我需要的房子不一定很大,但要很温馨,这正与日式的暖光、自然的色调、阴翳的气质不谋而合。
记得小时候,我爸给我的房间装了五彩吊灯,那是当时流行款式,光线很暗,看书写字肯定不行,但关上房门适合一个人独处,可以天马行空的冥想。
忽明忽暗的灯光,看不清房间的每个角落包括我自己,有种被包裹起来的安全感。这是白炽灯光下谁人都可被清晰直视所不能比拟的。
结婚装修房子时,我们选择了暗红色纹理的地板,黑色的沙发,灯光全是暖黄,床品也都是素色。
结果我妈和我婆婆说这房子太暗了,里边的东西也没个颜色,不适合新婚。我说不还有一面红墙呢吗,这是我们的创举,那是正经的中国红,作为沙发背景墙,色彩浓烈,黄光映衬下越发深邃。
日本人不喜欢瓷器,我也认同。尤其那种白瓷,没有任何瑕疵,光滑平整,是冰冷的感觉,惹不得半点尘埃。盛到里边的饭食相比之下都是混浊不堪的,从视觉上失了食材本身的鲜香。
而那种粗陶、土烧,以及漆器、木制品,反倒能勾起人们无限食欲。任何汤汁都是浓厚醇香的,映衬在深沉的器皿里,二者互相滋润、相得益彰。
与欧美人对光的无限追求相反,我们东方人还是暗淡了许多。他们总是把金银器具擦的光亮照人,这也是每个合格管家的极致追求。而我们宽松了很多,无需光彩夺目,却历久弥新。
比起高光,我更喜欢亚光,没有了光线的反射,更能直面事物本身,透析事物本质。就像以前我喜欢晴天,现在也觉得阴天别有韵味,真实透彻,适合思考。
住房家具如此,个人穿衣打扮也很难明快亮丽。小时候我妈给我织红色毛衣,她说我脸白穿红的好看。可是打心底里抵触,但没办法硬着头皮穿。
长大了可以自己买衣服了,变得挑剔了。不知什么时候发现黑色好搭配,随性就全黑,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曾经有几年在我身上看不见别的颜色,后来添了几种灰暗色调,一直延续至今。
特别反感花里胡哨的东西,可能跟我为人不太张扬,性格内向有关。总想像小时候一样,自我封闭在狭小、阴翳的世界里,没人打扰。
尽管知道不太可能,那就尽量为之。将自己裹挟在一身黑衣之中,不会引起太多人注意,就可以做那个真实的自己。总想逃离小时候的那一身红,不再想受人瞩目。
上了高中我就戴上了眼镜,到了高三就再也摘不下去了。别人都说可惜那一双大眼睛了,殊不知我还暗自庆幸。配一个大大的镜框,将双眸遮住,任谁也不能从我的眼中读出我的内心。
厚重的眼镜之下,是对赤裸直白的鄙弃,迂回曲折的看人,也让人们透过镜片和光影的折射看我。我喜欢那种朦胧神秘的感觉,让人无法言说,只有追随。
这是不是跟现在的年轻人总爱戴着个口罩一样,不想直面人生,给自己罩上一副面具,拒人于千里之外。
心理的问题且不去探讨,只想表达对斑驳光影的青睐,对黯淡色调的追逐,对厚重沉郁的向往,对阴翳之美的崇尚。
🔚
作者微信公众号:李拜天儿(ID:lbt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