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庆日本游记(三)
听说,古都驾驭得了四季的盛装。一次旅程当然没法目睹四季时装秀,不过,还是看到了阴天晴天时,它不同的妆容。
正式开始游玩的第一天去了清水寺。
在清水五条等公车的时候,晴朗了一整个早上的天空飘了几点雨滴下来,乌云则把天空着上了淡淡的墨灰色,天青色作等烟雨状。

中国的传统审美里,雨天的意境很丰富。既可以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沧桑,也可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清新盎然。有人在雨天看着油纸伞穿过古巷,感到旧时光渐渐远去的哀伤,也有人超然洒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还有画船听雨,梧桐细雨,黄梅时节雨,可以说,雨在中文语境里,天然和诗意联系在一起。

不知道滋润着日本文化的雨,降临到日本的精神故都,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意境呢?是久石让《The Rain》里,沉郁忧伤的大提琴?还是和泉式部所写的,“昨夜独听雨打窗,彻夜难寐思亲王”那样的缠绵悱恻?是村上“雨只不过是雨而已”的淡漠寂然,还是岸田衿子《杂雨之声》的风雅情趣?
雨滴翠叶上,扑通 雨打窗沿边,啪嗒 雨淋布伞上,吧啦 雨打面颊上,扑嗒 雨湿小狗的鼻子上,逼嘟 雨洒紫罗兰的花朵上,淅沥 雨敲车顶篷,咚咚。
看城里那些町屋、街巷、寺院和神社雨中的风情,现在不是时节。而阴雨天的音羽山,多少可以管中窥豹,体会下雨天的京都。
这一天微雨断断续续。如果是高山,在云雾缭绕中,往往显得不食人间烟火,让人感觉超然世外。音羽山海拔很低,没有云烟草树,山色空濛,颜色反而更清晰明丽起来。

通常佛道教多使用素色,出家人讲究清心寡欲。一般提起寺院,联想到的都是稳重朴素的白墙黑瓦,顶多是庄重大气的朱红。日本的殿堂和佛塔却独树一帜,走了另一派风格。音羽山的一片青翠中,最显眼的就是清水寺的佛塔和殿堂。抹着亮丽橘红色的廊柱、屋檐、横梁、栏杆格外地醒目,在阴天的映衬下,更是明艳艳的。上面的油漆刷得非常均匀细腻,显然被精心地维护着。据说,橘红色是有驱邪辟魔的作用。
不过,采用这么温暖明快的色彩,使清水寺并不像它的名字听起来那样,是个清幽的佛门之地。事实上,它也确实很接地气。
除了众多的游人,从山上眺望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就在眼皮底下,紧挨着音羽山的林木,铺在群山环绕着的盆地里,一栋栋楼房的细节都清晰可见。山、寺、城,是一体共生的。或许正因为这种紧密的联系,才让寺院的色彩,也更富有民间的意蕴?

在中国人的文化潜意识里,提到古寺庙,大体都是云深不知处,藏身深山密林的。比如王维寻访的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或者如李白拜谒的老君庙,“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又或者是苏轼游玩的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即使在城中的寺院,也至少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而京都寺院,虽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相比中国寺院更浓重的清净、幽静氛围,更多体现的是平和自然,甚至一点民俗的气息。

我猜想,造成这种微妙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地理因素吧。毕竟中国幅员辽阔,寺庙完全可以独居一隅,不必委身凡尘街巷。我们的山高水长,也更孕育出、容得下隐居出世、独善其身的思想。而国土狭小的日本,融入到民众和社会,大概是寺庙必然的方向吧。
我们的游览线路很是特立独行,是从后门进入清水寺地界的。沿着步道,先来到了奥之院和阿弥陀堂。奥之院的名字很引人遐想,像是小说或者漫画里,由几大长老镇守,隐藏着上古秘术和力量的绝对禁地。实际上,这里并不神秘,殿堂是半开放式的,左右没有墙壁,正面供奉的着千手观音、风神雷神和地藏菩萨,殿内地板高出一层,踏足是要脱鞋的,不少人上前参拜许愿。

阿弥陀佛的后面,还有个小庙,叫做“百体地藏堂”。这位百体地藏尊,可能是一位和布拉佛斯千面之神类似的神,会以不同的形体示人。“ Valar Dohaeris”,我在心中默念一句,算是对地藏菩萨的礼节,莽撞失礼之处,有怪莫怪啊。

清水寺的建筑布局很有意思,在我们步道这一侧,奥之院、阿弥陀堂和释迦堂依山而建,面朝正南,沿着悬崖依次排开,大殿小堂错落有致。斜对面是本堂和清水舞台,在释迦堂左转,过了一处卖御守等小玩意的小店,前面是本堂入口。左边有一条宽敞陡峭的石阶往山下铺去,而右边赫然见到一处小神社,鸟居挂着金灿灿的匾额,横梁上装饰着注连绳和纸垂,浓郁的和风扑面而来。

神社窝在本堂后面的一角小高地上,乍一上来,还以为别有洞天,居然藏着一条古代的街市,因为实在是精巧得漂亮又可爱。这片地方不大,布置得很紧凑,什么东西都小小巧巧的,房屋都比较低矮,屋檐几乎贴着头顶。

再加上一堆暖色调的招牌、灯箱和灯光,那些好看字体的组合和颜色的搭配,以及木构建筑特有的温度,这个小角落在阴天里显得非常别致温馨。果然是求姻缘的神社,完全是恋爱的气息呀!

因为视觉元素太密集了,这个不大的地方逛起来还是目不暇接。店里满是精致的小玩意,大抵是跟爱情有关的吧,不少日本小女生在那挑得兴奋。我喜欢观赏御手洗、醒竹和小山水之类的东西,看着清冽的水沿着竹筒,细细地流到小水池,濡湿长满青苔的石头,周围是的朴实却充满生机的花草,一股自然的禅意就在心间弥漫。

别看神社小,驻扎的神明可不少,司管的业务也很多元。主业当然是姻缘,当头矗立的就是日本的爱神,和他的信使兔子。

据说这位日本丘比特的业务能力很强,非常灵验,可以看到各国各地,都有很多喜结良缘的情侣前来还愿。

爱神处右转,有个迷你的社中社,叫栗光稻荷社。这位大神可就全能了,主营“家内安全”、“商业繁荣”,但实际上,替人牵线、消灾,保出行平安、身体健康,几乎什么都干。我也光顾了一下,煞有介事地掷币、拍手、许愿、摇铃,也不知道流程对不对,反正愿望已经许下,栗光大神,拜托啦!

出来在爱神那往前走,小小的地方供奉着好几个神明,没来得及一一细看,其中有一个是专门保佑女士的,非常特别。


同伴们比较忌讳拍神像之类的东西,我也只能悄咪咪拍两张。其实我倒百无忌讳,只要不是有禁止标识,我觉得就可以拍,心存敬意即可,和心诚则灵一个道理。

里头还有个小小的神明,叫“ 水かけ地藏 ”,石像已经面目模糊。用水勺舀水,从地藏头上浇下,就意味着洗净自己的身心,很有情致。除此之外,水地藏还是儿童守护神,这是我回来后才了解到的。两个小孩当时在那玩水勺玩得不亦乐乎,拉都拉不走,想必水地藏不但不会见怪,还冥冥中给予了庇佑吧。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好玩的东西,比如这个人形祓,在纸片小人上写下自己的烦恼,然后丢到旁边的水缸,纸片就会消融在水里,象征着消除灾厄苦恼。丢到水里时,人形会躺在水面,然后被施了魔法一般,忽然就砂糖似的分解开来,变成细细的碎粒往下沉,水中的小世界下起了一场小雪,人们的心魔也就化在了一汪清水中。

最引人瞩目,当属路中央两块被人摩挲的光滑圆润的大石头,石头上扎着草绳和纸垂,似乎一下子活了起来,像个举办祭典时日本人的打扮。这两块叫做“恋爱占卜石”,也不知道怎么参拜或使用,但人类的天性,看到石头就喜欢摸一摸,于是我和两个孩子一起,伸手胡乱摸两下,拍一拍,沾上的总是好运气吧?

这趟清水寺之行的一大遗憾,就是本堂和清水舞台五十年一次的大修还在进行,要到明年才能完工。竹架完全包裹住了大殿,一丝风采也没法目睹,实在令人苦恼。

如此一来,自然没法拍张《迷宫的十字路口》的同款照了。


所以从地主神社下来,我们没有进去大修中的本堂,沿着被日本枫叶遮蔽的石阶而下,来到了音羽瀑布。

说是“瀑布”,其实完全没有“瀑布”的模样,而是贴着山壁建了半个亭子,亭盖下,三条水槽引出三道清泉,飞流直下注入前面的清水池。整个音羽瀑布的建筑物都是石构的,和山体融为一体,被雨和水打湿的石头,渗透出岁月的石青和历史的苍黄,显示着它的稳固和恒久,和上方木构的建筑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音羽瀑布的三道泉流,分别象征着长寿、健康和智慧,我也不知道次序。来到这的人们都会到亭子下接水饮用,祈求安康。因为人多,想喝水还要排队。登上亭子后,就差不多轮到自己了,先从壁龛的紫外线消毒柜里抽出一个铁制长柄勺。铁勺很长,因为需要伸出很远去接泉水。而且别看是长流细水,“瀑布”的力量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接水还得费点功夫。

一套完整的仪式和参拜神明前净手差不多,左右手分别持勺洗另一只,然后双手握柄,把勺里的水沿着勺柄竖直倒下冲洗双手,最后单手掬一口水喝下。轮到我时刚好是中间那道泉,不知代表的是什么呢?反正,是真的清冽甘甜呀!
这样醇美的水,之前只在老家的深山里喝过。很小的时候,随家里人去拜祭祖先,用白色塑料桶接山壁上渗出来的山泉,直接就可以饮用。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水和水之间,是有不一样的,原来水,真的可以是甜的。每逢拜山,都有很多人都在那接水。我喝过多少,不记得了,但那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永远留在心里。上一次喝到,可能至少是十五六年前了吧,后来,听说那儿的水早已干枯了。

这些都是题外话,现在落笔时才回忆起的,当时可没想到那么多,只想着多喝两口,一来确实甘美,二来没带水上山,早就口渴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两句山上的饮食服务,那就是:几乎没有餐饮。因为我们是反着通常的游览线路,从里往外走的,因此,并不知道三年坂二年坂就挨着寺门。到音羽瀑布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两个孩子还带了水壶,四个大人则水米未进。虽然大家都玩得正在兴头,没觉得饿,身体实际上已经发出电量低的信号。但清水寺的范围内,除了过音羽瀑布后,三重塔下有个茶屋外,没有任何售卖食物和水的地方:没有小卖部,没有小摊贩,没有方便面,没有茶叶蛋。两间店铺,卖的都只是御守,一支瓶装水都没有。而这些,几乎是中国景区的标配。连在泰山顶上,你都能吃到热乎乎的肉丸、玉米。相比之下,日本人可太不懂生财之道啦!

玩笑归玩笑,我宁愿饿肚子,也不想景区被缺乏管理和规范的“美食街”破坏。
音羽瀑布旁地路边有座供人休憩的长亭,像清水舞台一样,是凸出山体外,用柱子在下方支撑起来的。亭子建造得很简洁,用修长的木条搭建而成,亭内的地板高出路面,用横木分隔成几间,铺着的木板已经被磨的光滑锃亮,透着时间的柔和。对日本人来说,这就是需要脱鞋进入的室内空间。青翠的林木遮蔽着长亭,亭内充盈着淡青色和浅木色的光,看上去通透明净。

游人们坐在亭子里休息闲聊,穿和服的日本女孩兴高采烈地自拍。我们碰巧等到一个隔间,坐着小歇了会。这时雨刚好下得大了点。石板路渐渐被雨淋湿,阴天的色调下,不远处的音羽瀑布好像也被淋湿了,青碧色愈发浓重。背后的树林也更加苍翠了。

坐在木地板上看着雨景,我觉得在阴天来到清水寺,实在是种幸运。相比晴天,眼前的光景和阴天的沉思感、冷清感是更相称的。如果阳光太好,明晃晃照在石头和泉水上,未免显得太干枯,缺少了点回味的余地。阴天则让湿度、亮度、对比都恰到好处,像黑白照片一样隽永。

如果带了口粮,在这里简单吃点东西,凭栏闲谈,还是非常自在的。不过为了在两个孩子电量完全耗尽而闹起来前,我们还是继续往前走,想着下山找东西吃了。

路过三重塔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野性大发,冒着雨出去拍照,还登上了斜坡上的台阶,准备到塔那边探个究竟。但大部队已经往前走了,又一次考虑到孩子,无奈只能弃塔。

其实整个行程,都充满了这样的妥协。这趟清水寺游玩得太粗略,建筑、神明都没细致地观看,没去了解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也没法去到处瞎走探索。本来是很值得好好拍照的地方,却只能举着手机随手咔嚓。
所以很多时候,我特别想一个人出行。因为自己从小就比较野,骨子里有探险的原始冲动,喜欢离群到处钻到处看,停下来仔细端详,看能发现点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加上喜欢拍照,所以节奏点经常和同伴对不上。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自我和责任、合群和独行的矛盾与折中。在矛盾的间隙中,自己溜出来的这么一会儿,也让我很满足了,心里有种逃学般的快乐。

沿着三重塔下的路刚迈出几步,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仿佛《地心历险记》的地下恐龙世界突然展现咋眼前一般。旅途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surprise!”般的礼物,当真一阵惊喜,而且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才是上山的“正道”啊。

西门和仁王门绚烂夺目地矗立在高处,下面是个寺前广场,斜坡上下到处人头攒动。寺前广场前头显然是一条向下的坡道,两排房屋形成的夹道口像一个漏斗嘴似的,汇聚着人流,乌泱泱一片。有点像澳门大三巴牌坊一带,也是一条摩肩接踵的坡道商业街,通向坡顶的景区。我意识到,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三年扳二年坂了。

旧式建筑和街巷有如隋唐遗风,我对这古香古色的气息完全没有抵抗力,即使人流如织,还下着微雨,也依然兴冲冲地奔了下去。

两旁的店铺基本是卖小吃小点和工艺品的。本来我们已经人困马乏,亟需正正经经吃一顿,可是由于沿途的诱惑实在太多,导致我们步履维艰。
女人们在招财猫、鸟居、兔子、樱铃、人偶、折扇这些小玩意上流连,看得笑逐颜开。我嘴里唠叨着“哎呀这些玩意到处都有啦”、“别买太多啊,后面还大把呢”、“赶紧去找东西吃了”······实际上,自己也看得爱不释手,这个好那个也好。
尤其是茶具店,整个店里都是陶土天然的粗糙的质朴感。手工烧制作的作品精良而拙朴,加上秉承了古人特有的情趣的设计,真恨不得整一间店搬回去。

在一间店里见到个绘制茶杯的师傅,是个约莫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嘴边和下巴留了些稀疏的短胡子,一头曲卷的银发,穿着和服,戴一副黑边眼镜,全神贯注地给茶杯描上细细的金纹网格。

店里大半的器具的图案,都是这样精工细活,一笔一刀描上去的。难怪价格令人咋舌,我只好拿在手里看了又看,恋恋不舍地放了回去。

一条有特色的街道,少不了有特色的美食。

三年坂的小食店不是那种小摊档,都是有店面的,大多还小有规模,估计很多都是本地老店。共同点是一如日本任何地方的干净,没有油烟、食物的残渣、污渍或者一次性餐具。

我们在这里吃到了一种叫八桥的京都果子。说“一种”可能不大准确,因为这玩意不但造型千变万化,有条状、元宝状、瓦状、圆形,而且口感也截然不同,有软糯的,有酥脆的,还咯嘣脆的。

再加上颜色、口味,各种“限定”,例如秋季限定,万圣节限定,着实让人眼花缭乱。

我最喜欢的是做成三角形,里面包着馅的,入口香甜软糯,牙齿咬上薄薄的水晶皮,像孩子跳进了波波池。

日本果子基本偏甜,这时候配上一杯清茶,就是最好不过的享受了。店门口可以免费接,用个小陶碗装着,非常好喝。

雨渐渐大了起来,狭窄的坡道仿佛成了漂着雨伞的河流。被雨湿润了的街道,町屋古老的木色愈发显得深沉。

店门头一张张已经褪色,却被很好地翻新维护着的牌匾,像是在昭示着它们历久弥新的传统和历史。

建在山坡上的三年坂,房屋自然地高低错落有致,而沿着不长三年坂下来,拐进二年坂,则已经一条平坦的小路了。

拐角是条狭长的石梯道,站在上面望下去,好像推开了一扇衣柜里的旧木门,望见里面通向的另一片小天地。二年坂像一个精致的园林,藏在山肚子里。

二年坂可能更接近古时的街道,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差不多,看着木屋、柳树、石板路,仿佛置身于浓缩了丰富元素的微缩模型中。


人走在这里,那种安心舒适,是再时尚高端的商业街也体会不到的。


以前玩过一款制作精良的模拟城市游戏,叫《和风物语》,眼前的画面,就如游戏里自己构思出来的一般美妙,仿佛走进了自己打造的和风世界。


街道很好玩,不但有和式风情浓郁的店铺,卖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还颇具探索性。往边上一些幽暗的巷子或者岔路钻进去,能见到藏在里面的环境雅致的餐厅,以及小小的庭院山水。


而这些屋宇之间、需要依靠额外光照的昏暗、狭窄的巷道本身,也是二年坂这个仿佛独立于世的微型时空里,日式美学格调的重要构成。

日本人很聪明地用竹篓包裹着灯光,间隔地放置在巷道的石板路面,使得巷道内的光照恰如其分地保持一丝幽玄、侘寂的氛围。试想,如果在巷道的两壁装上灯管,或者在顶上悬日光灯,通明的灯火反而会驱走墙壁木纹间和巷道空气里那微妙的阴翳,狭小空间的压迫感立马涌了出来,人会感觉无所遁形,而如果照度稍低一点,不上不下的昏暗则会让人更加难受 ,那该是多么无趣呀!

最让我着迷的,也许是一般游客不大可能在意的地方——厕所。我终于体会到了,谷崎润一郎为什么说,茅厕是日本建筑中最风雅的地方。二年坂的厕所藏在街边门店后,曲径通幽的庭院里。虽然厕所本身不是像他指的那种,京都或奈良的寺院里的古风茅厕,但同样是微暗、清理得干干净净的,最重要的是环境:
远离正屋,建在绿叶溢芳、青苔幽香的草木深处。沿着廊子走去,蹲伏在暝暗的光线里,借着纸隔扇反射的熹微亮光,或沉浸于冥想,或探望窗外的庭园景色,那情致实在难以言喻。
尤其是这落着三两点雨滴阴天,草木的苍翠、墙瓦石块的古朴都更加浓郁,踩在碎石铺成的小径上,看着庭院松竹、水池和石灯笼,就知道夏目漱石晨间如厕的乐趣何在。谷崎润一郎写道:
要体味这样的快感,只有四面是闲寂的板壁和朴陋的木纹、青空和绿叶之色映入眼帘的日式茅厕才是最佳场所······ 我喜欢在这样的茅厕里,听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尤其是关东的茅厕,地面开着细长的冲洗沟槽,房檐和树叶落下的雨滴洗濯着石灯笼的底座,润湿了脚踏石上的青苔,最后渗进泥土,那闲寂的声音宛如近在耳旁。茅厕最适宜于谛听蛩吟、鸟鸣,和月夜两相宜,是品味四季不同情趣的理想场所。
这等雅兴,本只是人与自然最原始的联系,是人类起初的生活方式。而后来,除了富人和寺庙,普通人的日常是很难有此享受了。马桶和Wifi当然是文明的进步,但其实,何尝又不是文明的代价呢?

正儿八经的饭店,我们一般来说的“吃东西的地方”终于也见到了,不像三年坂都是小吃小点。我们进了一间面馆,点了荞麦面、天妇罗、冷乌冬之类,好歹算是填了下肚子。

街上还有小巧的手工咖啡馆,精致的梅酒店,我们都进去品尝了下。


不过最好吃,还是一种神奇的辣酱,用山椒、花椒、芝麻、香油、肉末等调制而成,号称“万能调味料”。

它是真配得上这称号!可以配任何菜肴、面食,也直接用小勺舀来吃,调和着微微的麻和辣,一点都不会刺激或者呛人,只有满口香浓。

和着日本米饭就更美味了,颗粒分明的米粒柔软又有齿感,香味、甜味和辣味层次分明地在嘴里铺展开来。

和八桥果子一样,这个辣酱也有许多变种和口味,单是小铁罐装的,就有红黄绿黑四种,甚至还有柚子味的。玻璃瓶装的是泡着油的,想必更加唇齿留香,适合拌干面。袋装的则胜在轻便。


当时我们都还饥肠辘辘,试吃时,恨不能立马让老板娘上一份热腾腾的白米饭,就着各种酱料扒拉它两大碗。

这家店就在三年坂通往二年坂的斜坡边上,门口的橱窗里挂着通红的辣椒串儿,小店铺里头和辣椒一样红火,看来世界人民,在辣的爱好上都是共通的呀。


“饭饱”之后,逛了一家香铺。与西式的香薰相比,我更喜欢东方焚香的淡雅和含蓄。如果说西式香薰是浪漫、催情的,那么东方的焚香,则是理性、清心、自然,甚至带着冥想性质的。

看东方人给焚香起的名字:宵诗、想月、草奏、雪柳、花圃,还有家香铺的“ときの香”系列的命名意境:天、灯、露、月、苍、梦、红叶。这哪里是焚香,分明是在吟诗作赋呀。

而与中国的焚香通常带着仙风道骨的宗教意味,或者是阳春白雪的士人文人爱好不同,日本将焚香演变成了和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情趣。

还有就是,日本在融贯东西文化上,确实有自己的一套。店里放着轻柔的钢琴曲和八音盒,和清雅的香味非常搭调。如果是放中国传统乐器,比如古筝之类,格调虽高,反而可能会略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等我们在氤氲香气中沐浴身心出来,六点左右,二年坂已经夜灯初上,仿佛没有任何预兆,商铺就陆续开始关门,行人也渐稀少。很多店铺还是用老式的木板门,一片片装上去的,还有些是木格推拉门。

夜色在关掉的店门前这里咬一口,那里咬一口,慢慢蔓延在街道上。

天幕降下了夜的深蓝色,混着降雨云的墨灰,几点雨滴偶尔飘下。一盏盏零星的灯火含蓄地照着自己的一个小角,漂浮在长街的夜幕中。石板路映着黄色的灯光,湿润润的,仿佛饱含某种思绪。

白日的喧闹消失了,仿佛是一瞬间转变的,只剩下低声的笑语,和踏在石板上细碎的脚步声,飘荡在暖黄的夜色里,飘荡在带着雨的清晰的空气里。

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有一种熟悉的安心感,久远孩童时代的某种经历,突然涌现了出来,让我无比怀念,却又抓不住那缥缈模糊的记忆。

拍的这两张照片,也许很能表达夜色降临时,此刻悬浮在古老的二年坂空气里微妙的气氛,雨平静而不凄冷,即令人有时光不再般的忧伤,又有一天结束,准备到居酒屋小酌几杯的小小轻松和暗自的欣喜。前一张照片,恰好灯光暖黄,橱窗里几只可爱的公仔猫趴在玻璃上,像是和恰好路过的女孩对视,令人心安且暖。后一张照片,灯色偏青,没有了猫和女孩,只有湿润的石板路通向下方的夜色里,孤寂而失落地映照着一盏同样孤零零的路灯,满是曲终人散、酒冷香落的凄凉。

从这条坡道下去,我们才发现,原来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年坂。

恍恍惚惚地走在幽蓝和橘黄的夜色里,虽然行人渐少,关张的店门犹如黑洞,但不知为什么,那种奇异的安心和亲切感却始终包裹着心头。
也许,是因为这符合人性、满是人情味的古代街道吧。

也许,是因为斜坡边小咖啡馆里飘出的温暖咖啡香气。

又也许,是因为古老的手工劳作方式的延续。

人们总害怕繁华落尽,我却爱这夜幕里千年的余韵,就似潮水退去后,无边远处大海的回响。

往昔繁华早已逝去,只有夜的漆黑,流传了千年,今夜依旧沉默宁静。




虽然意犹未尽,但在这种安心和安静中,我们走出了古老的街道,走回了时光这头的京都。




我们哑然失笑:原来这里才是正门,正常人都从这里开始游览。
回想今日之初,阴天的气氛渲染下,我们阴差阳错地走了条不寻常的上山路。
上了公交,沿着五条通往东直走,没多久就下车了。周围的景象却让我恍惚不已:怎么短短十分钟,像是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这是一条人烟稀少的大公路,我们站在防撞栏隔出窄窄人行道上,看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景,一时有点茫然。人行道的左边紧挨着山壁,下车处就是一条登山小路,不过石阶陡峭,上面的树木浓密得令人发慌,关键是根本没有游人迹象。
而往前看去,只见阴郁的天空下,前方的葱郁的丘陵显得黑魆魆的,同样灰色的公路,宽阔而又单调地延伸,在不远的前头转弯,消失在苍郁山丘的黑影中,不知通向什么地方。滚滚的车流冷漠地疾驰而过,轰隆隆的车声回荡着,像是大路前方的未知传来的回音,听起来空旷而荒凉。
怎么看附近都不像是景区。

我们尝试着走了小山路,一会儿就发现上面是块墓地,只好下来继续往前走。好在导航显示,上山的路往前一点就是了。原以为会见到人气旺盛的门口之类,结果山边出现了一片更大的墓地。难怪这一带显得有些阴气,想来是个长眠的风水宝地。
神奇的谷歌地图脑抽,指示我们穿过墓地登山。墓地本身倒不瘆人,但异国他乡,擅闯人家祖坟,心里没谱地在看不到路的树林和墓碑间溜达,还带着女人孩子,这体验想必可不怎么样吧。
我一边继续前行,一边侧头观摩着这片墓地。碑石大部分很小,密密麻麻地林立着,排布也没什么规则。碑上篆刻着奇奇怪怪的名字和称号,似乎有些年代了,想来主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只是人如薤露啊,再多的功名,煊赫一时,富甲一方,千古后也不过一抔尘土。一入幽室,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望着沉默的墓碑,不禁想起《北邙山》一诗: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不知日夜听着川流车声的大小名主们,是何感想呢?
我们在前头终于找到一条通往山上的车行道,而且就在准备沿着车道上山时,发现旁边有条小路,指示牌写着:清水寺,徒步5分钟。

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刚刚还担心太多时间浪费在无味的大路边的一点阴霾,顿时一扫而光。这是一条寂静的山中小路,没什么人迹,跟我们同行的只有刚才遇到的一对欧洲夫妇,迎面不时有些下山的背包客。很快见到路边有一排房屋,显然有人居住,却也户门紧闭,只有几只猫趴在屋前屋后打哈欠、伸懒腰,除此之外不见什么动静。

有一段路两旁拱卫着高大的竹林,撑起一片同样高大的拱顶,阴天的阳光透过竹叶,给绿色的长廊蒙上一层淡淡的竹青色。山间的凉风穿过竹林,竹叶发出细密的沙沙声。
我一度怀疑,清水寺难道是个冷清的小庙?这里看起来,就是个都市人徒步的郊野小山。

没多久就出现在眼前的一道铁门,打消了我们的疑虑。虽然铁门并不像寺庙风格,里面也没有传出寺院的气息,仍然像是森林公园的步道,不过,总算是看到了热闹的游人,不少还穿着华美的和服。迎着人群逆行而上,我们方才意识到,自己误打误撞,走的是后门。
所以,我们这算是一趟倒吃甘蔗,渐入佳境的旅程呢。
当天晚上在先斗町晚餐,感觉没吃饱。回公寓前,我们在便利店买了白米饭,直接用辣酱店买的酱料拌饭,两盒泡面,佐以蟹腿、玉子,再配上惠比寿、三得利的啤酒和桃子酒,就是一顿美味的夜宵。


这时外面下起了雷雨,雨声隆隆,鸭川水声汩汩,气温渐凉。听雨,夜宵,喝酒,聊天,如此简单的快乐,最是令人满足和感动。

-
莱茵河的晚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0 20: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