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鼠疫病例新闻想起中医《鼠疫汇编》,中医真的太不容易了

今天看到新闻上报道北京鼠疫,我想起在求学时看到的《鼠疫汇编》。

曾经肆虐欧洲,杀死半数人口的黑死病,就是鼠疫。
有学者估计,仅在欧洲就有约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
当时尚不成熟的西医体系,对鼠疫是束手无策。
由于当时缺乏对疫情正确的认识以及可靠的治疗手段,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蔓延。

这个西方很有名鸟喙黑袍的医生形象就是在鼠疫时期流传出来的。
当时路易十三的御医Charles de Lorme发明了传染病医生防护服。面具类似鸟喙的结构中装有香料或草药,隔绝有毒气体,身披长袍以隔绝秽物,同时手持长棍以避免直接接触病人。
直到现代,西医体系终于发现了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杆菌。他们发现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霉素、氟喹诺酮或氯霉素均可以有效地对抗鼠疫杆菌,患病早期的病人接受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亚洲也是鼠疫的爆发地带,有记载鼠疫是清代岭南地区危害最烈、发生最频繁、涉及范围最广的瘟疫之一。
那么没有抗生素的时代,中医是如何抗争鼠疫的呢?
我要说的《鼠疫汇编》第五刻书,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时任儋州学正的清代医家罗汝兰所编。本书详细记载了名医罗先生治疗鼠疫的原理和方法,可谓中华文化的瑰宝。
但是《鼠疫汇编》的传播却是一波三折,实在艰辛。

海南时报曾披露《鼠疫汇编》第五刻书中内容,光绪二十一年,罗汝兰族人曾经赶往疫区,想要传播《鼠疫汇编》,用以抗疫。
“光绪二十一年夏,四刻初成,秋渡琼侯委,得悉是春,海口以疫弊者数千,族人电催此方,过海曾著效验,而琼医未之信也……”
“冬至后,琼州府城疫作,先将所存分派琼医,或从而笑之,甚从而訾之。”
在光绪二十一年冬至,府城地区鼠疫发作,罗汝兰将书分发给当地医生,却遭到了他们的嘲笑和诋毁。
直至“二十二年春,疫大作,群医各出手眼,百无一效,以致坏人无数。及二月底,始有信避之法者,迁居海口,延予调治,并参新法,连救重危症数人,求医者踵相接也。每视病开方,即赠书一本,并嘱照医,而十愈八九,一时并救数十人,群疑始息,遂信是方。”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到,光绪二十二年春天,鼠疫大作,琼地医生找不到有效救助方法,市民受灾无数。
直到当年二月,鼠疫患者寻罗汝兰族人医治,并获赠该书,患者皆受到有效救治。此后,众人疑虑消除,使用书中方法对抗鼠疫。
如果没有中医,我们无法想象,曾经杀死欧洲一半人的黑死病,会不会在我们国家肆虐。
我们也很难想象在物质极其艰难的封建时代,中医前辈是怀着怎样的坚持和勇气,一个人一本医书,义无反顾地在疾疫肆虐中拯救身患疾病的百姓。
中医自古以来抗击在华夏大地的瘟疫前线,古有《黄帝内经》《伤寒论》,近代也有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中医药方中提取青蒿素,拯救全球疟疾患者无数的案例。
我们的中医前辈们,在与疾病战斗数千年的历史中,或许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乃至像《鼠疫汇编》一样曾被诋毁、嘲笑,但中医从没有停止过治病救人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