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周志羿,认识新朋友的感觉真是兴高采烈 ;)

《稗子通识课 | 批判性思维课周末班招生》
《稗子通识课 | 批判性思维课周末班招生》
认识周老师,是缘于朋友邀请我一起做“周末班”的项目,后起名“稗子学院”。
周老师的“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起问课”是学院的第一个项目。之前忙于毕业论文初稿,同时也并不了解周志羿老师,就没有在自己的公众号做宣传。
初次“了解”周老师,是在群里讨论“确定性与怀疑”的时候。


群里的这次聊天让我对周老师的第一感觉是:他会认真对待我的问题。这一点是让我很感动的。
因为身边接触的学者要么是在搞课题,要么是在关心“人类大事”,没有人愿意关心你的个人感受,但对于一个青年而言,只有当他/她这些内心感受安顿好的时候,他/她才有可能使他的生活正常地进行。
之后,因为自己对是否考博有所困惑,私聊周老师,是否可以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周老师说:“只要是哲学上的问题是随时可以聊的。”于是就有了和周老师的面谈。
这次聊天,周老师以我的一条朋友圈为文本,在笔记本上画了类似“思维导图”的东西,分析我纠结的点,以及这些点的联系,用了五页纸。这次内容我一直想整理,但还没开始。
这次聊天,让我明白哲学对我的意义——寻找解决自身问题的途径。
我一直是一个处在两个极端的人,没有中间状态,这就让自己显得十分分裂。而我之所以极端,大概是因为我要么完全以“理想主义”的态度、心情,分析问题,要么完全基于“现实”。
而分裂也在于此,我的“现实”是十分“功利”的,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我的道德直觉、哲学直觉,又觉得“功利”是不好的,在“叛逆”与“理想主义”自身魅力的双重的推动下,我又十分“理想主义”。
周老师单刀直入,把我的问题拎了出来——我讨厌“功利”是基于直觉,但我从未对此进行“论证”,这种“论证”可以是读“功利主义”相关作品,也可以是读与“功利主义”对立的相关作品。
只有在有了"论证"过程之后,我才能够对自己的直觉、或者“理想”有“相信”感觉,不然只能永远怀疑。我之前说过,只有内心极其强大的人才能在怀疑中好好生活,我不能,所以我需要这个过程。
写到这里,我终于知道周老师在招生简章中为什么反复强调“论证”了。
而“功利”还会影响到我对人际关系的评价,基于“利用”、基于“利益”等。但我情感上又无法接受这样的关系,以至于我就无法安心地和人交往。
我是一个需要与人交流的人,但如果“功利”与“情感上无法接受功利”的冲突不能解决,我就永远无法安心和人交往、谈恋爱、结婚,生活下去。
大三的时候删掉了一个认识七年的朋友。我一直不觉得我有错,或者说死鸭子嘴硬,不想承认自己有错。因为解释总是会有原因的,我给出的原因(非借口),则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的展望不一样,她跟我说了太多长大以后要多有钱、过奢侈生活的话,这没有错,她身上也不止有这些东西,但是那不是我对未来的期待。
我无法接受自己成长为一个只懂得计算的人,并非说那位朋友只懂计算,这里不涉及任何评价,只是在说直觉告诉我,我对自己的期待与她可能不太相同。“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形容太大了,毕竟当时也没有什么“道”,现在也还没有,会有。
解释完了,但现在我不觉得我没有错,我还是有错,为伤害她感到抱歉。如果没错,我不应该感到愧疚。或许从很多方面都能说明“我的行为是合理的”,但“行为合理”就一定“正确”吗?这里还有追问的空间,但点到为止了。
直到我承认我错了,这件事才真正结束了。以后再也不提。
类似以上这些问题对周老师而言,都是哲学问题,他不会评价你矫情,也不会像一些比你大的人那样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说“你应该怎样”。他会平等地交流、分享。
虽然周老师专业方面很强,但他不会跟人说那种高深莫测让人听不懂的话,他跟我分享他大学的困惑、学哲学的契机,整个过程都不会有压迫感。也不会因为我“有求于他”而因此“power”我。
“power”是他自己很在意的一个点,因此他会在任何时候都很警惕。当我用“您”的时候,他会说用“你”就可以了,当请教问题说谢谢时,他会说“讨论哲学不说谢哈:)。”
以上是周老师通过“追压问题”的方式,对我考博疑惑的解答。第二篇文章用周老师原话展示了如何“追压问题”,希望大家阅读,会对你有所帮助。
希望大家支持转发稗子学院的课程。
希望大家支持转发稗子学院的课程。
希望大家支持转发稗子学院的课程。
《稗子通识课 | 批判性思维课周末班招生》
《稗子通识课 | 哲学起问课周末班招生》

-
短松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9 01: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