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消费观是怎样的?
查看话题 >豆瓣均分8.5,这十本书,让我读懂了光棍节的真相
编者按: 年末将至,年初定下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多少呢?这个双十一,在浮躁繁华之中,时间君给你带来常江老师在专栏《“不完美生活”指南——品位幻象下的消费社会》中给大家推荐的精品书单。这份书单,助你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在狂欢之中保持内心的清醒。
【豆瓣时间粉丝双十一专属福利】
点击链接 https://m.douban.com/page/ipedbac?dt_time_source=douban-web_top_nav ,获取双十一返场彩蛋,11月15日有神秘惊喜哦!

01
《消费社会》
让·鲍德里亚(1929年7月29日—2007年3月6日),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他被称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后现代牧师、后现代大祭司。他的思想,从1960年代末期的著作《物体系》开始,直到1980年代以降,可被归纳为“现实的消失”。知名作品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
鲍德里亚提出了“消费社会”的理论,其概念为:在当代社会,人的首要消费对象不再是具体的商品,而是不同的符号,以及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写道,消费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消费者用无名之物来定义自己与他人的差异,结果是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雷同;社会试图用商品来堆砌出一种“丰盛”,其实到处都书写着关于匮乏的故事。普遍存在于消费社会的幻象,是用符号代替了真实的存在感: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时常只注意Ta身上经由某种符号表现出的部分特质,而不是把Ta看作一个完整的、流动的人。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结尾处写下:“消费是关于当代社会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
02
《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是当代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他以著名的《 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本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奇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
03
《启蒙辩证法》
西奥多·阿多诺(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人。主要著作有:《启蒙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和《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
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年2月14日—1973年7月7日),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批判。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像生产工业商品那样生产文化的文化工业,不仅仅是文化在社会中被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一种机制,它同时也是我们理解消费社会本质特征的一种理论。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工业在打造流行产品时,采取了两个内容策略,同质化和可预见性,正是这两个策略使得文化产品具有了流行的能力。
04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尼尔·波兹曼(1931年3月8日—2003年10月5日),美国作家、批评家、教育家。他在纽约大学任教超过四十年时间,研究方向是文化传播和媒体理论,并开创了名为“媒体生态学”的新领域。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1982出版的《童年的消逝》和1985年的《娱乐至死》。
《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是其“媒介批评三部曲”的终章,系统讲解了技术垄断对人类社会的文化、宗教、传统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深刻地指出了技术的发展不受控制所带来的恶果:技术所创造的文化缺乏道德根基,它破坏了某些心理过程和社会关系,破坏了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它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它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05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皮埃尔·布尔迪厄(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1954年他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56年应征入伍,在阿尔及利亚服役两年。1964年回到巴黎,于1975年创办《社会科学研究行动》。1982年成为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学术总监。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艺术的规则》《帕斯卡式的沉思》《男性统治》《区隔》等。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布尔迪厄指出,品位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区隔的手段。它为某些圈子设定了准入的门槛。在这个圈子里的人,可以通过共同的审美趣味而形成一个统一的阶层或社群;而圈子之外的人由于搞不清楚圈子里这套审美法则的规范,或者干脆对这套审美法则嗤之以鼻,所以始终也无法融入进来。就这样,”品位”这个标签,区分了人群,也为社会划分了等级。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06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亨利·詹金斯(出生于1958年6月4日),美国媒体学者兼传播,新闻和电影艺术教授,USC Annenberg传播与新闻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联合教授。他被誉为“21世纪的麦克卢汉”,1999年总结提出了“文化盗猎”思想,肯定了受众的主体能动性地位以后,其后在研究迷文化、参与性文化等方面为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什么叫文本盗猎呢?简单来说,就是形容普通文化消费者对各种流行现象,包括流行偶像的消费行为,特别像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盗猎者。他们的快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获取猎物这一行为本身带来的成就感,二是违反规定的“盗猎”中所蕴含的反抗精神。
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
07
《性别麻烦》
朱迪斯·巴特勒(出生于1956年2月24日),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其研究领域有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政治哲学以及伦理学,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销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角色扮演”概念是酷儿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观点,她也因此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08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他在此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理?作者百年前在书中讨论的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困扰着许多人。二战中日本普通民众如何变成丧尽天良的战争机器,“文革”中的单纯学生又为何会作出那许多丧心病狂的举动?个人到群体的变化总是叫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此书的解释,或能稍解你的困惑。
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在西方,该书已重印至29版,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09
《有闲阶级论》
托斯丹·范伯伦(1857年7月30日-1929年8月3日),又译为托斯丹·凡勃伦,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卡托(Cato),挪威裔美国人,经济学家,被推崇为制度经济学的创始者。著名作品为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及1904年出版的《企业理论》(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对消费主义的早期批判始于范伯伦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此书研究了新兴的中产阶级在20世纪变革之期、全球化进程中的演变。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称其为“自内战以来,在学术成就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本书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风行之作。作者通过研究制度的起源,观察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上层阶级的有闲特权与消费特征,来探讨制度与经济现象之间微妙的关系。书中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鞭辟入里,说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同时又从有闲阶级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经济意义。
《有闲阶级论》对于经济的研究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运动、家居装修到工业、商业、学术、教育、阶级、宗教信仰……凡勃伦犀利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即使在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也同样令人震撼。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
除了阅读书籍之外,如果你还想对消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时间君向你推荐常江老师的豆瓣时间专栏《“不完美生活”指南——品位幻象下的消费社会》。

点击这里免费试听常江老师对消费社会的解读
——End ——
【互动】:你如何看待双十一的消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