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哪位导演的全部作品?
查看话题 >新海诚:不只是“壁纸狂魔”,也不只是“少年心气”
新海诚今年46岁,是日本著名的动画导演。1997年,当他还在一家游戏公司工作时,就开始创作自己的动画作品了。2004年,他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诞生,就获得了第59届日本每日电影大奖的动画电影奖。
而让他首次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是他于2007年执导的动画电影《秒速五厘米》。这部片长63分钟、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做“电脑壁纸”的影片,在豆瓣上被超过43万用户标记,最终评分达到8.3分,超过了81%的动画片。
2016年,他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首次来到中国公映,这也让新海诚进一步为中国观众所知。这部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达到5.77亿元,成为内地票房最高的日本电影。它的豆瓣评分一度飙升超过9分,最终在近82万个用户评价中,定格在8.4分。
时隔三年,新海诚又带着他的新作《天气之子》来到了中国。喜欢他的观众们争前恐后地走进电影院支持他,不喜欢他的人则认为,他的电影只是画面好看而已,故事则过于单薄。
甚至,还是有很多人不认识他。
“壁纸狂魔”与强烈的个人风格
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提到日本动画导演,他们心中首先想到的还是——宫崎骏。
毕竟,宫崎骏是日本动画界的“大师级”人物,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制作了无数打动人心的作品,还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吉卜力工作室。而新海诚是除了吉卜力工作室之外,唯一一个票房超过百亿日元的动画导演。因而,新海诚时常会被拿来与宫崎骏比较,人们纷纷讨论他能否成为第二个“宫崎骏”。
这样的比较看似无可厚非,实际上毫无道理。因为新海诚一出道就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不论是他的电影画面、叙事风格、人物设定、还是故事本身,都很“新海诚”。因而,很难评价他为“第二个XXX”。
“新海诚”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美到极致的电影画面——他也因此被中国观众称为“壁纸狂魔”。
电影《秒速五厘米》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少年时期的男生和女生在分离之时相约再见,却在漫长的时光中越走越远,再也不见。很多年以后,看过电影的观众可能不会再想起故事的细节,却不会忘记那些美到动人心魄的画面:空旷的雪地中行驶的列车、漫天纷飞的樱花、升入星空的卫星划下的痕迹、一望无际的夜色、电车里摇晃的扶手、列车轰隆隆驶过之后安静的铁道……
每一帧画面都隐喻着一份心情。那是少年对相遇的期盼、是成长中的思念、是人群中的落寞、也是现实中的遗憾……
新海诚很擅长将日常的风景定格成电影画面,却比真实的景色更加绚丽多彩、美轮美奂。新海诚说,这些都是他“在少年时代看见的风景残留下的影像”。
在《言叶之庭》中,新海诚画了东京新宿附近的一个小公园,绝美的雨中画面引来很多观众前往“圣地巡礼”。而在《天气之子》中,更是有大量的画面直接取材于东京的街头,例如地铁站、神社、东京塔、台场公园、歌舞伎厅一条街等等,还原度相当高。
在喜欢新海诚的人看来,这些绝美的画面营造了非常真实、细腻、可代入的意境,从视觉上就能唤起内心的情感。搭配上主人公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和那些入木三分的生活细节,共同构成了非常文艺小清新的“新海诚宇宙”。
而在反对者看来,再精致的画面也掩盖不了故事内核的空洞。在《你的名字。》之前,新海诚始终被诟病“不会讲故事”,对他故事的评价包括“无病呻吟”“狗血”“矫情”“中二”等等。他的故事本质上没有剧烈的起伏,大量的笔墨被花在铺垫环境和刻画人物心理上,因而显得人物形象和故事冲突都比较单薄。
即使是他评价最高、故事性最强的《你的名字。》,也仍然在感动了许多人的同时,被另一群人评价为“中二”。这是一个关于平行时空里的少年少女互换了身体,在某一个彗星降落的夜晚拯救了全村人的故事——这个设定,听起来就很“中二”。
但这同样是非常“新海诚”的风格,因为在他的电影里,永远都在上演着少年的故事。
“少年心气”与“没有用的大人”
新海诚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的观众群是14、15岁的少年到40岁的中年人之间的群体,因为他描绘的是那种正在被经历的、或者尚未被遗忘的“少年心气”。
这也与“老少咸宜”的“宫崎骏式”动画电影不同,新海诚的电影里没有很多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想讲所有人的故事。他永远都在表达某个特定人群、在特定年纪下的情绪。就算很“中二”,也是那个年纪独有的、真实的心境。
《你的名字。》是从一场梦境开始的,新海诚想表达一种“从梦中醒来,不知道为何有点寂寞的失落心情”。于是,他让少年和少女在梦中交换了身体,让他们体验彼此的生活。在“平行宇宙”中,某种情愫悄然而生。而后,他们联手拯救了即将被彗星砸中的村庄,救下了所有人。却在彗星陨落之后,再也无法忆起和找到彼此,他们就这样在各自的世界线中陷入了宿命般的找寻……
这是一个“中二”但却温暖的故事。究其一生,每个人都好像在寻找着什么人,或者等待着什么人。不论人们正经历着怎样的岁月,或者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也许在梦中,在记忆中,每个人都曾经是少年。在茫茫人海中,也许有一个人似曾相识,也许有一段命中注定的缘分正要发生……
新海诚说,这样的故事,就好像是他“为过去的自己而写的”。就好像,已经成为“大叔”的新海诚,在看到这座城市、这片天空时,仍然能看到“少年新海诚”眼中的景象,感受到少年时的心境与情绪。
在少年的世界里,他们只关心自己在意的人和事,为此可以付出任何代价。在《秒速五厘米》中,少年可以在冰天雪地里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与少女见面,可以在此后漫长的成长中保留对少女的思念;在《你的名字。》中,少年为了救下平行时空里的少女,想尽办法“穿越”回去,对抗“天灾”,拯救整个村庄;而在《天气之子》中,这种“少年心气”被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如果要牺牲少女才能换来整座城市的晴朗,少年选择救下少女,哪怕为此淹没整个东京也在所不惜。
这是只有少年才会做的事。这也是只有新海诚才会讲的故事。
虽然心里还是住着个少年,新海诚却觉得自己已经是个“没有用的大人”了。他在《天气之子》中,画了一个事业无成、还喜欢抽烟酗酒的中年男人。他说,还是这个“对小孩没有什么用的大人”,“画起来最顺手”。
但同样是这个男人,却在关键的时候帮了少年一把——他不惜与警察搏斗,也要让少年把少女从“另一个世界”里带回来。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少年心气”。是不论年龄到了多少岁,依然有自己相信的东西;是不论经历过怎样的磨砺,依然能在看到美丽的夕阳时深受感动;是不论身处多么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如丝如缕的情绪起伏,能感受到心底的幸福与悲伤,爱与痛,喜悦与遗憾……
哪怕注定有一天要变成“没有用的大人”,也要保留心底的那份“少年心气”。
也许,这就是真正的“新海诚”。
愿每个人都能从新海诚的电影中,看见自己的少年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