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一瞥 | 不经意走过,却发现错过太多
本文首发于本人公众号“行走在青春”,欢迎小伙伴们来找我玩儿~
本文字数2700+,半游记半学术性质,请耐心阅读,保证你能有些许收获。
一
今年暑假,我在机缘巧合下去了趟宁夏。
从烟台回来的第二天(点击复习我的烟台游记),我和小排长就登上了去往银川的飞机。这趟毫无计划的旅行,非常不符合我的一贯作风,整个行程都充满了未知和迷茫。
我们迷茫地坐了机场大巴,在离机场不远的地方看到大片大片的荷塘,心中对“塞上江南”的印象似乎开始脱离书本,渐渐活了起来。

随便吃了碗牛肉面,我俩又跑到汽车站坐了长途大巴,最后到达了一个我从未听过的地方——灵武市。

正午的太阳真烈,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明亮灿烂。
街上行人很少,正中有一座鼓楼,不远处就是城墙。道路两旁的槐树投下阴凉,稍微缓解了太阳的炙烤。
修整过后,我和小排长在城里乱转。人工修建的西湖公园边上皆是仿唐建筑,倒是有些回到西安的错觉。



南城墙根下,是菜市场一条街。
有座庙依城墙而建,我好奇跑过去看,碑文上写着“始建于隋开皇二十年……”,喝,竟然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老庙”了。因这座庙位于全城最高处,登庙俯瞰,可将全城尽收眼底,所以老百姓称之为“高庙”。

挨着菜市场的是枣园公园,开放的绿地是人们晨练及散步的好去处。公园里有一处,隔几步便有一座雕塑,都是唐代著名人物,并不精美,低矮地倒有些像石像生。我婆婆说,唐朝有皇帝在这儿登基。可我搜寻了一遍大脑,愣是没有找到任何能把灵武和唐朝连起来的信息。终于等有了wifi,我赶紧搜寻一番——

原来,安史之乱,李隆基逃往蜀地,他的儿子李亨(唐肃宗)逃到灵州登基称帝,灵州便是今天的宁夏灵武市。
二
对历史这匆匆一扫,并没有对我的知识构成产生多大影响。但在回程前,我又拉着小排长去参观了宁夏博物馆▼

博物馆一层是关于“岩画”的展厅。
大石头上有粗糙的动物纹样,狩猎纹样,还有看不懂的符号和奇怪的人脸纹样。





展厅出口处,是在各个国家发现的人面纹的对比,大体相似,却不知到底有什么关系。


好在旁边有介绍《人面岩画之谜》的纪录片,我便记在手机上,又去看后面的展览。直到上个月翻手机里灵感笔记的时候才想起来,从B站搜到,一口气看完,直呼差点错过了一场精彩的发现。

1897年,考古学家在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的江边发现了第一个人面岩画遗址。
1947年,美国考古学家在阿拉斯加西南的科迪亚克岛上发现了北美洲的第一个人面岩画遗址。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阴山发现了大量岩画。

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宋耀良教授,在多年对史前岩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人面岩画在中国境内的三大分布带:
1. 沿内蒙古高原与华北、河套平原的边缘线,从赤峰往西,沿各山脉的南麓,经狼山、阴山、到达巴丹吉林沙漠。
2. 逆黄河而行,从内蒙古经宁夏到甘肃
3. 从赤峰向南经江苏连云港,沿海岸线到达福建闽南和台湾万山。
后来,宋教授前往美国继续研究岩画,并亲自租了小飞机登上北美西海岸的岛屿寻找岩画。他对这些岩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传承关系,并根据不同地区岩画形成时间,最后得出了“环太平洋岩画带”的结论。

宋教授认为:
具有镌刻人面岩画宗教文化需要的中国史前居民,先经由赤峰,沿着大兴安岭东麓,到达黑龙江;再沿江而下,在乌苏里江河口和黑龙江下游,分别留下人面岩画遗址;而后出海,在阿留申群岛上,以跳岛的方式,向美洲大陆前进。沿途携带刻有小型人面像的卵石,或就地制作此类图像。当登上美洲西海岸时,又恢复了在山岩上制作人面岩画的传统。在沿海岸线向南传播至加州北部时,一路留下密集的人面岩画。完成这个过程,大概要有数千年吧。
reference:《人面岩画指证:中国人四千年前到达美洲》 宋耀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e1c6f0101af0r.html
三
古代,黄土高原地区大都属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留下的文物一定大都以动物形象为主要装饰纹样。参观其他展馆之前,我是有这样的心理预期的。但不得不说,宁夏博物馆中战国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着实惊艳!!
大角鹿形银饰,2500年前的银饰已经能这么精致了吗▼

这猫头鹰形状的铜牌饰比起现在也不差啊!圆圆的眼睛怎么可以这么萌!!

还有马形和兔子形的牌饰,看着上面的圈圈,我猜它们应该是装饰在裤腰带上挂小刀用的▼

还有各种大雁!!各种鹿!!平面的不够,还有立体的!!张着嘴,好像能听见叫声~


惟妙惟肖的错金铜羊▼

摞得挺高的陶仓▼

胖乎乎的彩绘陶鸮▼

捉了一只兔子的胡人▼

梅花鹿纹样的织锦▼

我们现在的照片算什么,古人把游记都织在衣服上了▼

整个博物馆中,最让我惊艳的其实是一只巨大的鸱吻▼

它高有1.5米,通身施绿釉,龙身鱼尾,精致细腻。
它来自于西夏王陵。
西夏,一个只在《天龙八部》里听过的名字,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与宋并立”。
在这样精雕细琢的鸱吻旁边,是一排人面鸟身的妙音鸟。制作之精美,来源之神秘,极大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四
整个九月加上十一假期,我断断续续看完了三部有关西夏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10集)、《揭秘西夏陵》(4集)和《文化长河古都行-西夏金字塔》。 一个神秘的王朝,一段我忽略很久的历史,才渐渐在我眼前展开。
西夏,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存于世近200年。它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却因各种原因被历史尘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有关西夏的神秘面纱才被一点点揭开。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他们的祖先来自于青藏高原。唐太宗时期,因在大唐和吐蕃的夹缝中求生存,党项人最终选择归顺大唐。唐太宗秉承“夷夏一家”的方针,允许他们迁至如今黄土高原一带生存,并给于一定保护。由此,党项人在大唐的庇佑下继续生息繁衍,对大唐心怀感激。

安史之乱,党项贵族拓跋氏出兵助大唐夺回长安,上千男儿战死渭河,后又助李唐平定黄巢起义,特赐姓“李”,封“西平王”。

北宋时期,党项贵族李继迁拒绝了赵匡胤对党项贵族交出兵权、迁往汴梁的要求,带着家人逃到地斤泽,后又攻下灵州,改名为“西平府”,作为都城。在李继迁、李德明两代人的努力下,1032年,李元昊终于实现了家族的抱负,在兴庆府(今银川)定都称帝,建立“大白高国”,史称西夏。

参观博物馆时,出于猎奇心理,我还拍了这样一张照片,现在回头来看真可以作为此次参观游记的点睛之笔了▼

在李元昊的带领下,西夏人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 可惜,如今除了一些科研工作者和爱好者还识得外,这种文字已经失传了。(俄罗斯人曾从黑水城盗去大批西夏文物,现藏于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其中就有西夏文字典和西夏文-汉文互译字典)

西夏成年男子需秃发,虽然头顶的头发要刮,但刘海可以有不同造型。


他们尊重儒学,奉孔子为帝;信奉佛教,希望死后去西方极乐,所以在陵墓屋脊上装饰妙音鸟。


屋脊上也还有这样的琉璃摩羯▼

他们控制着黄土高原至河西走廊这片地区,把控着丝绸之路要道,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一百多年的发展还是免不了统治阶级的腐化。历史的车轮滚滚,也还是无法阻挡成吉思汗的铁骑。
西夏灭亡了。
贺兰山下的王陵也被破坏殆尽,只留下如金字塔般的基座和残垣断壁。

因此次行程匆忙且无计划,我没有机会去参观西夏王陵,也没有去拜寺口看西夏塔。匆匆一瞥,揭开了西夏文化的一角,也留给了未来一个新的行程路线。
最后借《神秘的西夏》片尾结束这篇文章吧▼

我们下期见!
往期推送

© 本文版权归 小谦谦Jessic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