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之路 - 记5.30贾鹏芳访沪演出
贾鹏芳1958年4月出生于东北边陲城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二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日本东洋音乐学会会员。自幼受其兄贾鹏新影响,8岁开始学习二胡。1978年进入中央民族乐团。1979年开始任该团二胡独奏演员,1984年开始该团民族管弦乐队副首席。1980年起,先后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录制了多首二胡独奏曲,1988年赴日留学并寻求发展。 1998年3月~4月,巡回演于印度,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国。同年2月,由日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出版了他演奏的题为『悠久的风景』的环境音乐激光唱片。同年8月,由日本Pacific Moon唱片公司出版了他演奏的题为『河』的激光唱片。同年10月,分别在日本东京,大阪举行了《来日10周年,演奏家生活二十周年纪念独奏音乐会》。并出版发行了10几部个人专辑,并在电影《悲情城市》、《幽灵公主》、《十面埋伏》,及NHK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动画片《十二国记》中演奏配乐,现在他正积极地与日本的古典,流行,爵士等音乐的演奏家合作,为开拓二胡演奏的新领域而作着不懈的努力。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5年,八岁的贾鹏芳得到了一把二胡。邻近苏联边境从北京坐火车都要30个钟头才到的北方小城--佳木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的洗礼,其实他能拿到的那把二胡也是因为参加"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缘故。16岁的时候,在大哥们的资助下,他到北京拜师学艺去了。当时的中国是不能随便改户口的,农村出身的人也不能在城市生活。16到18岁的时候,贾鹏芳在得不到口粮配给的情况下,在叔母家的阳台作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围棚,以成为专业演奏家为目标每天不断坚持练习。终于,以他的实力可以时不时代替老师演奏了。然而在海政歌舞团的入团考试当天,唐山大地震发生,考试也随之中止,只能放弃入团。半年后,因为文革政策,他不得不回佳木斯务农。文革结束社会安定后,他收到一封信。原来是他以前的老师给他的,信中劝他去考音乐学院。就在他再次上京突破500选1的难关合格的时候,一位考官--中国中央民族乐团的concert master(乐团小提琴首席)极力劝他入团。考虑到能拿到北京户口和生活的保障,他(同意了)从此就作为专业的演奏家参加乐团活动。 1988年,以发掘被文革破坏的民族曲艺和艺术启蒙为己任而坚持演奏活动,已被任命为乐团副主席的贾鹏芳,为了追求新的艺术可能,衣箱一个二胡一把就来了日本。一边打各种短工一边寻找演奏的工作时,有了转机--他遇到了音乐家服部克久,被贾鹏芳的才能和二胡的音色所折服的服部克久,在自己的专辑制作和音乐会活动中大胆起用这位年轻人,贾鹏芳的音乐大门就此被打开。那时,进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的愿望也实现了。通过1997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与管弦乐团的合奏,奠定了他作为二胡演奏者不可动摇的地位。1998年6月以PEACEMOON品牌的处女作《河 RIVER》里对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的融合所做的尝试和高品质,得到了海内外很高的评价,销售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贾鹏芳先生的更多作品在线欣赏 http://www.flamesky.com/artist/318.html 著名的日本新世纪音乐厂牌“和平之月 Pacific Moon”派出二胡演奏家贾鹏芳及其他多位旗下艺人来沪,于2010年5月30日在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作现场表演。作为贾老师多年的乐迷以及雅燃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我也有幸亲临现场,用几乎一天的时间近距离欣赏了贾老师的二胡演奏,并对他进行了特约专访。 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日本产业馆30日总共公演四场,除了11:00~12:30为“梵天”的太鼓表演,其余三场(13:30~15:00、16:00~17:30、18:30~20:00)均为贾鹏芳先生的专场,由于贾先生29日在大阪有一场演出,所以他表演结束后当晚便飞往上海。 早上9点半从家里出发,不到11点到达了世博园浦西1号入口,与雅燃网友同时也是和月的骨灰级粉丝“艾欧利亚”接上了头,然后北京专程赶来的Violayan也赶到了,刚好赶上了和月旗下的“梵天”乐队的演出,虽然我是直奔贾老师而来,但这场太鼓表演也算是很好的一次暖场,关于他们稍后另外再发文。 此后陆续碰到了扛着大炮的007和从江西赶过来的深海の呼吸等人,因为在贾老师第一场演出结束后的间隙,雅燃约定了对其进行采访,于是先与演出的中方接待者王先生取得联系,由于要进入日本产业馆内进行采访有诸多手续和不可抗之阻力,因此王先生提议采访安排在后门的一处僻静之处进行,似乎一切都在朝着顺利的方向进行,但随后1点钟安排的摄像人员在进馆时却遇到了麻烦,由于专业的摄像设备体积较为庞大,需要有日本产业馆方面提供书面的许可及世博园管理中心的印章方可通过安检,在王先生的协助下,虽几经周折最终鱿鱼小朋友和摄影师一行有惊无险的进入了园内。 由于是露天的舞台,音响设备效果欠佳,调音师虽已尽力,但在低音部分仍然不如人意,贾老师微微皱起了眉头,但也无可奈何,因为时间已经渐渐流逝,此时随着他随意几下的拨动琴弦,一曲“武藏”拉开了演出的序幕。 或许因为是室外的演出的缘故,为了避免过于沉闷,贾老师在选曲方面更多的是一些富有节奏感的曲目,但也不乏“宁月”、“睡莲”这样超级柔婉的经典单曲,1998年发行的专辑《河》是我接触到第一张贾老师的作品(还是在小鸟的cnnewage听到的),其中有一首曲子“宁月”,当它的旋律在现场响起时,我不争气的热泪盈眶了,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的抹了一下眼角,然后端着重重的单反继续抓拍贾老师的演出瞬间…… 第一场演出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结束了,绕到后门,发现太阳也化身为贾老师的粉丝,悄悄的跟了过来,在毒辣的日晒下进行采访显然不合适,然后一块不挨晒的空地上面写着“垃圾房”,四周唯一的僻静阴凉之处则是公共厕所……王先生几经考虑,提议采访在日本产业馆前的通道处进行,虽然人流汹涌、略显嘈杂,但也可以营造出一种现场感。于是我们迅速转移阵地,不久贾老师微笑着从产业馆内走出,还帮我们拿着椅子,工作人员及乐迷们围成了一堵人墙,以防有不知真相的行人在镜头前穿越,在摄影师调试设备的间隙,我们开始寒喧,也许是因为贾老师太过平易近人,距离感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就象朋友一样拉着家常,在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我听他音乐的历史后,我问道:“你的作品中常会有一些如“松花晚风”、“童年回忆”、“旅愁”这样的曲子,是不是也代表了您的一种思乡之情”,贾老师微微的点了下头:“没错,我老家在中国东北,松花晚风就是写的松花江,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学习二胡可以使我变得强壮(我想这里指的是让内心变得强壮,因为有二胡音乐的精神寄托,可以无惧寒冷)”…… 采访正式开始了,虽然事先打印了两张采访提纲,其中有征集的网友提问以及我想的一些问题,但因为贾老师的时间有限,我只能选择性的挑一些问题,比如他对女子12乐坊的评价、二胡音乐及其他中国民乐人在日本的发展情况等等……如果有网友的提问没有被问到,还望见谅,好在7月份贾老师与中央民族乐团的北京演奏会,雅燃还会作跟踪报道,届时将会有更加详尽的采访。(一点小花絮:采访结束,贾老师给乐迷们签名的时候,有行人过来看热闹,正好贾老师在一张CD上签名,行人语——噢,是卖碟片的) 由于此次机会难得,我们从早上11点一直站着到晚上8点,看完了当天的全部四场演出,当中表演间隙抽空稍作了一下休息,虽然大家的身体很疲惫,但兴奋的心情支撑着自己完成了这次圆满的采访和观赏活动。子曾经曰过凡事应劳逸结合,当然要好好犒劳一下自己,表演结束后众人去到了一家川菜馆大块朵颐,放松身心…… http://image161.poco.cn/mypoco/myphoto/20100601/21/55182191201006012130101588985267609_001_6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