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平浪静的闲暇
刚好辞去了工作,在这个迷茫和闲暇的假期里,看完了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
这是我第一次看日剧,也是第一次写一些关于影视剧的感想。趁着它在我的脑海里还存着些许鲜活,在此记下我的些许感想。
初识《风平浪静的闲暇》,是因为偶然间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上看到了这么一句话:“友善、彬彬有礼但消极、沮丧;害怕付出感情,悲伤时不露声色,以亢奋来填补孤独;不熟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知用什么词语来诉说自己的需求与愤怒;羞怯,抑郁,怀疑,犹豫不决,丧失生活情趣,世界似乎不停旋转,等待着能被谁拯救....”
没错,阅读这些描述,我的确是有着被戳中的感觉。尽管不愿意,但也必须得承认,我就是传说中的“老好人”。如同剧中的大岛凪小姐一样,职场不如意,小心谨慎,害怕得罪人;生活中为了成全别人,作出一些自我牺牲,没有意见;面对两性关系,自觉卑微。也许有些微的差别,不过大体上都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为了群体或者因为某些认识的不足,而自我牺牲,自我否定。
大概同其它所有日剧一样吧,《风平浪静的闲暇》有着明丽的画质,给人以质朴纯净的感觉;台词干净单纯,剧情紧凑,内容向上。但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它对人生的探讨。
剧中有着几个关键人物,大岛凪、慎二以及阿言。
大岛凪是故事的主角,在职场上是个任劳任怨的人,衣着得体,刻意维持一脸的微笑;不懂得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假装合群,不懂得表达不满,甚至做出了“主动替人背黑锅”的举动。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凪小姐为了维持所谓的“良好的社交氛围”,牺牲自己的感受,痛苦了自己,也失去了别人的尊重,最后因为过呼吸而崩溃。
慎二是大岛小姐的前男友,同样,为了维持所谓“良好的社交氛围”,逢场作戏,假意逢迎。如果说凪小姐是个面对“氛围”的弱者(因为她恐惧坏的气氛,害怕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只会假装微笑),慎二倒是此道中的高手,他知道大家想要的氛围是怎样的,也知道该怎样表演,他几乎能够以自己的表演(假意逢迎)推动气氛的转化,导演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氛围。因此,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了公司里的精英。但是这种虚假却渗进了他的生活,为了所谓的气氛,他说和自己的女友(凪)在一起只是因为“那方面比较合拍”,导致了凪的崩溃,他一次次在凪的面前却总是言不由衷,一次次伤害了凪。
阿权呢?作为凪小姐闲暇假日的新邻居,温柔善良,接纳包容一切,几乎能够消除和一切人的间隙。如果说凪和慎二是面对“氛围”的不同方式,那么他几乎可以算作是“和煦”本身。他是天生的“海王”,与之相交,如沐春风,大抵如此。那么这种和煦是否就是完美的社交状态呢,不,阿权并不懂得拒绝,他也不懂与别人保持距离。他虽然抚慰了一个一个女孩的心灵,然而不可避免,只是造成了一个个女孩的痛苦。他就像和煦本身,社会上人人都想要向他靠拢,然而一个个都被他灼伤,他造就了一个个空虚的躯壳,行若傀儡。阿言一次次的问自己,“我不明白,温柔不行吗”(此处忘了原句),也许就像每个人需要问自身,“氛围好就行了吗”。
也许,氛围只是一种简单的处理。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逢场作戏的理由,也许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也许是传统观念的束缚,也许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我们就像剧中的那群沙丁鱼,不知道脱离了群体会变成什么样,不知道脱离了主流我们是不是会溺死。也许有些人偶尔间有了某种明悟,但是却又眨眼间像当初一开始遇到了阿权的凪,沉溺于一种温柔和闲适,沉溺于一种短暂的快感,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忘了自己来的地方,也迷失了自己去的方向。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作者大概是想借此告诉我们吧。他人的眼光,父母的希望,同龄人的超越,学历不够高,梦想不够远,,,财富,权力,梦想,,,,我们的后背就像小学生的书包,过几天就要再塞一本书进去。真正的独立是内心的独立,现在追求的,那些引起焦虑的东西,真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想要的东西吗?就像剧中的人:丢掉了原生家庭的凪更加自由,甚至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撕开了假面的慎二会不会使原先不存在的家庭损失什么;丢掉了传统观念的绿婆婆的一生是否需要拿他人来做对比。
我们都在不断前行,我们讲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