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人物志 | 普利策:新闻界诺贝尔奖的设立者
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办报活动
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10月4日生于匈牙利的马科,但长在布达佩斯。他十七岁时来到美国,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861-1865)服役于南方联盟军队中。1867年,他充当圣路易斯的一家德国日报《西方邮报》的记者,从此开始了新闻记者的生涯。
同年,他加入美国籍。不久,普利策便在地方新闻业中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当众演说的才能使他于1869年在密西西比州赢得众议员的席位。1872年在提名霍勒斯·格里利为总统的大会上,普利策是大会的秘书。格里利竞选失败后,普利策加入了民主党,并在其后一生中一直支持这一党派。

1878年普利策与凯特·戴维斯结婚,他们有七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先于他死去了。1878年,他买下了陷入困境的《圣路易斯电讯报》,并很快把它同《圣路易邮报》合并为《圣路易斯邮报》,使其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883年,他买下了《纽约世界报》。他在报上刊载耸人听闻的报道,并附有特辑图片连环漫画。《纽约世界报》在美国的政治方面,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普利策对新闻事业的热衷如同对宗教信仰的信奉一般执着,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种新闻知识,雄心勃勃地施展其新闻理想。他是个十足的工作狂,不知疲倦、疯狂地工作是他的常态。
当普利策接手《纽约世界报》之后,他并没有以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姿态位居高位,无视基层工作。而是秉承着凡事亲力亲为的原则,巨细不遗地管理着报社大大小小的工作。从文章的篇幅和标题到社论的内容和版面,从报纸的发行到办公室桌椅的更换,他都要亲自操持。
1883年5月11日,《世界报》给了读者一个崭新的亮相,宣称它将成为这样一家报纸:不仅售价低廉,而且内容丰富,篇幅浩大;它将发扬民主,决不依附权责,将揭露一切欺骗与无耻行为,反对一切公共弊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六天之后它又宣布了十条新的主张:对遗产征税,对高收入征税,对垄断征税,对特权公司征税,征收岁入税,改革公务员制度,惩办贪官污吏,惩办贿选,对强迫职工参加选举的雇主予以惩罚。这些在当时充满惊世骇俗的激进味道的主张后来几乎大多写进了美国的法律。
《世界报》耗尽了普利策的心血。他的格言“工作,工作,再工作!思考,思考,再思考!”就是他的写照。每一篇报道的质量,每一个职员是否像飞转的陀螺般地工作,每一次选举《世界报》所推举的候选人的境况,所有这些无时无刻不在拨弄着他愈来愈紧绷、愈来愈脆弱的神经。同老牌报纸《太阳报》的竞争发展到了互相谩骂的地步,对方攻击普利策是“叛教的犹太人”,使得他的神经大受摧残。
1895年,一位不择手段的年轻财阀赫斯特也加入了竞争。赫斯特十分钦佩普利策,他的《新闻报》对付普利策的办法就是模仿《世界报》并变本加厉。当时《世界报晚报》上有一个著名的“黄孩子”漫画连载栏目,赫斯特甚为欣赏,就采取一锅端的办法将晚报人员全部挖走。在发行战中,两报甚至雇佣打手在街头大打出手。
同赫斯特的竞争使普利策在这一时期违背了许多他所珍视的原则。《世界报》采用夸张的版面、吓人的手法、失实的报道方式使它落得了“黄色小报”的臭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赫斯特拼命鼓吹战争,《世界报》也不甘示弱,将1898年美舰“缅因号”在哈瓦那爆炸事件归罪于西班牙。造成了错误的美西战争。美国为此付出了5000条生命的代价。
所幸的是,普利策及时醒悟,《世界报》1898 年底召开了一次全体工作人员会议,表示要恢复“正规报纸”的形象。总的来说,《世界报》功大于过。它倡导了一连串的改革运动,如反对美国纽约中央公司、美军石油公司、贝尔电话公司的专利,为《反托拉斯法》的通过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绷的状态之中,最终导致普利策积劳成疾,在他30多岁的时候患上了多种疾病,有糖尿病、支气管炎、失眠症、精神忧郁症等等。更糟糕的是,在40多岁的时候,他双目失明。
普利策的后半生始终在与病魔奋力抗争,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放弃过对报纸的掌控。普利策双目失明之后,其身体状况不再适合在报社处理工作,即宣布退休。但实际上,直到普利策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他都一直以半残废的躯体遥控着报纸的各项事宜,安排着报社的各项工作,报纸始终都是在他缜密的管理下按照他的意愿运行。
1911年,普利策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一艘游艇上去世。在遗嘱中他留下二百万美元要哥伦比亚大学办一所新闻学院,并建立“普利策奖金”。并在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策奖,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
1931年普利策的儿子赫伯特在经济大萧条时把《世界报》售予斯克里普斯·霍华德。为此,赫伯特还专门聘请律师,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司法程序,修改了普利策的遗嘱。到了1931年,普利策花费毕生心血创办的《纽约世界报》在经济大恐慌的浪潮中宣告倒闭了。《纽约世界报》大厦也因为修路而被拆除。如今只有《圣路易斯快邮报》还掌握在普利策家族手中,并且依然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
普利策作为一代报人,为新闻事业留下许多遗产。普利策的新闻人生,始终都在追寻一种文字简洁生动、意思明晓畅达的报道风格。
创立哥大新闻学院
普利策对新闻教育事业影响也尤为突出。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在当时,人们还未把新闻当成一门学问,而只是当成一种技艺。并且有许多报纸编辑嘲笑普利策的想法。
1904年,他在一篇登于《北美评论》的文章中答道: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此后,他又与哈佛校长C.W.埃利奥特探讨此事。“根据他们的讨论,埃利奥特和普利策提出了一套新闻学院的全部课程,即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方面的课程。”
后来,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收了他的捐赠及计划,按他1911年逝世时的遗嘱,给大学的捐赠总额为200万美元,哥伦比亚大学在这个数目上又增加了50万美元。
普利策本人并未目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在他去世后一年,学院成立,如今成为美国一家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新闻学院,在新闻学界和业界享有崇高声望。此外,学院还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用自己的生命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他对美国新闻史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对美国新闻业乃至世界新闻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奖分两大类:新闻奖和艺术奖,共计21个奖项,其中新闻奖占14个。普利策新闻奖的参评对象是每日、每周出版或者每周至少出版一次的美国报纸。这里的“美国”,还包括1898年至1946年独立前的菲律宾和波多黎各这样的美国自治领地。
由于通讯社在传统上是报界的合作组织,其新闻稿又通过报纸发表,因此也有资格参评和获奖。报名形式可以个人自荐也可以由新闻机构选送。每条新闻报名费50美元。获奖者可以是个人、团体或报社的全体职员。
在每年的新闻奖评选中,允许某个奖项空缺。“为公众利益服务奖”通常奖励的是一张报纸,而非个人,尽管个人的名字可能会在评奖辞中提及。另外,普利策奖委员会也会对具有特殊价值的作品或个人授予特别奖品或表彰,但这种情况是非常稀少的。
普利策新闻类奖项对获奖者国籍不做限制,但获奖作品必须在美国报纸、杂志或新闻网站上发表。普利策创作类奖项的获奖者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例外是历史写作奖,只要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作品都有机会获得这一奖项。
普利策奖实行两级评审制。初评委员会共有102名评委,分成20个独立评审团对各单项奖进行评审,每个类别的评审团由5~7名评委组成(1964~1999年间为5名),其中新闻奖共有77名评委。
每年三月,来自全美各地的77名评委(有编辑、出版家、作家、教育家等)会聚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参评的新闻作品进行审评。三天后,他们要筛选出各类别的3个提名作品,并向终评委员会也就是普利策奖委员会提交报告。普利策奖委员会于每年四月聚首,经过两天密集会议讨论,评出最终奖项得主。
普利策奖的评委会具有绝对的独立性,每年在对奖项开始评选之前,都会对评委名单进行审核,审核工作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行。评委直接对作品负责,不受任何人的领导。
委员会的成员中,有一多半来自学术界,且本身和评奖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这样一种评选机制,决定了这个奖同纯粹由媒体自行评选的新闻奖有着根本的区别。也正是“学院奖”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奠定了普利策新闻奖的权威地位。
-
米粉🍜清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5 03: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