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的创意学 读书摘抄(下)
• 世界观是基调,是一个人的信仰、看世界的观点。对于成熟的创意人来说,任何感知都必须经过世界观的过滤。建立成熟的世界观就是建立丰富档案的开始,因为有了世界观才有稳固的观点来看世界,建档机制才有方向。不论一个人是否信奉任何“宗教”,重点是,世界观是智慧的起点。世界观是走向智慧的第一步。
• 创意的精髓在于事物之间的连结。不同事物的不同连结方式可以创造出新颖的创意。课题是我们必须准确地看清“事物”本身,也必须清楚看到事物之间可能连结的方式。看清事物的基础方法就是去标签,这就是可能性无限开展的机会。
• 去标签,看到正确、合适的连结,这必须培养两种能力:
1、 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原汁原味、不加不减,这能力让我们在看到一样东西、一件事的时候可以单纯地看到它,在这种纯净的“看”中,能够看到它的精华。这就是我所讲的“如是观”。
2、 看到事物因果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能看到造成事物现状的前因,也能够推测到这件事未来的走向。
* (吉美钦哲仁波切)减少情绪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才能纯净地看到事物。情绪阻拦着觉知。
* 若我们被困在可预期的习性中,如何看到创新的可能性?要改变这个机制,需要安静地内向观察。首先,让心静下来,稳定思绪才有可能看到自己的心,看到判断机制,才有可能下手改变这“看”的机制。
* 我们要检查自己的好恶,要仔细去看日常生活中从微小的好恶,到人生的大课题、大执着、心结的成形过程,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其实都有脉络可寻。
* 放下,才看得到。放下概念,放下自己,就能直接穿透事物,看到原貌。如果真正学会专注,但我们看到事物的时候,自然就放下自己。如何纯净地看,不加任何预设,这需要练习,也需要勇气,因为放下概念的同时,也放下这么多年来这些概念所赋予的安全感。练习看事情、看人、看状况,努力地专注,同时放下自己。放下是一种更纯净的连结世界方式。通过重新学会如何看,我们重新和世界建立关系。放下就是重新启动、重新连结、重新建立关系。在这纯净的关系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许多过去被遮蔽的关系。
* 因果观”:看见事物前因后果。创意作品本身是由因和果构成,创意人就在作品中创造因与果。当观点聚焦,心中不执着于任何特定的观念,就可以看见事物的原貌;当观点扩散出去,保持专注,就有可能看见事物发生或运作的因果。
* 认识因果,了解因果的存在,就可以开始追踪因果。有些因看似随机,有些却脉络清晰、可以追到很遥远的过去。这令生命充满一种神秘感,而追溯到后来,这种神秘感建立在理性的分析上,也可以促成更成熟的“世界观”。
* 能认识到因与果的关系,就能意识到万物的互连性。一切都随着因果而相连在一起。这种洞察力是一种“觉知”,这种觉知提供“如何看”的能量。拥有觉知的人走在路上,活在世上,看得更多,知道得更多。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深刻地看世界。
* 进入当下:当下最奥妙的是,一切的创意就在当下,既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只要我们回到如何进入这奥妙的空间,创意就能随时发生。当下是不散乱的、觉知的、不迷惑的。当下的那一刹那并非外在,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 一切和一切相关,我和一切相关,我和一切创意的可能性相连。能够看得透彻是很过瘾的事。创意随处而起,因为所有可能性都打开了,在放下与进入当下之中,我们得到一种纯净的洞察力,可以清楚知道哪些事物可以相连结,具有连结的的潜力。这就是创意。
* 结构的口诀:1、要学会看事物如何成立,必须先看到事物的结构。2、要学会看到结构、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完整性。3、要学会看到完整性,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需求。4、要看到需求,必须看到创意作品核心的精华。5、是作品的内在精华化成外在的结构。6、结构是外在的支架,但是它是根据内在的需求而成立的,结构是需求的外延,需求是结构的内涵。
* 与“敏感度”相类似,美感本身不能算是一种创意,也不能算是一种智慧,但真正对创意有益处的美感跟对创意有益处的敏感度是一样的额,充满对生命的智慧。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对外在对象的比例、线条、色彩、质感等,都能判断和经营出超乎常人的美感,这些美丽的形式本身也都对观者只有短暂的吸引力。更深入的美感包含全生命的智慧,将观者带入一种内在的感动。那不是光经营外形就可以做到的,而对外形毫无经营能力,本身在做创意作品的时候就吃亏,最后的作品总会被打折扣。
* 什么是“创意模式”?就是活在一种状态里,让人生中任何遭遇,任何经验,任何情绪、感受,都成为创意的可能材料,在在世间任何事物的运行,都可能隐含创意的秘密。
* 牛顿曾说:我不知道世界如何看我,但对我自己来说,我想一个像孩子在海滩上玩耍,打发时间,这边捡一颗更平滑的石头,那边捡一颗更美丽的贝壳,同时真理伟大的海洋环绕着我,等待我去发掘。
* 我们必须连结到各种可能性,要连结到各种可能性,必须先连结到世界,连结到自己,自己内在的欲望,连结到连结本身。做好连结,我们就像流动的液体,能够穿越屏障,自由行走,发现新的可能性,“合适”目标的一切可能性。
* “创意”模式就是连结模式,可以说,在找到自己的神秘泉源之后,通过作品,大师能让观看的人同样连结到属于人类共同的泉源,也是他自己取得的泉源。他打通了渠道。我们也可以跟着进去。
* 对于许多观众来说,体验伟大的艺术几乎是一种宗教性的经验,让我们连结到完整性,连结到有机性,连结到意义,连结到人类的提升,连结到神秘性,连结到比我们更大的力量。
* 开放与交换:连结的另一种解释就是开放。设定在“创意模式”的真正意义在于正确地开放自己、摆脱格式,不放过任何机会,发掘潜在创意因子。“开放”也有另外一种意义,就是“交换”,交换立场,交换观点。
* 创作的难度在于,它的源头是澎湃的激情,但它的表现却需要冷静地执行。如何让心静下来?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学习禅定。灵感能侵入事因为禅定让我们回归当下,而当下的一刹那就是通往创意最直接的窗口。当下的力量事不可思议的,它这么靠近我们,而我们却又离它那么遥远。禅定立刻拉近这个距离。只要活在当下的一刹那中,创意就能信手拈来。
* 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我们会加深和世界的连结。通过这更深层的连结,就可以吧事物连结到事物,构想连结到事物,构想连结到构想,以此类推,直到创意作品出现为止。一切的开始就是宁静的心、智慧的心。这一切都有利于我们“看”,有利于创意的进步。
* 禅定、闭关、独处、酝酿,同时努力工作,让自己保持在“创意模式”上,不管瓶颈或障碍,创意还是可以源源不断。
* 做你自己。终究,创意的关键还是在听从自己的心。现代舞开创者马莎/葛兰姆说:从来就只有一个你。你的表现是独特的。如果你阻拦这个表现,它不可能从任何其他媒介中出现,它永远不会存在,它会消失。
* 我们都生而不可思议的创意,渐渐开发而不荒废它,才是活在世界上最完整的见证。吉美钦仁波切曾对我说:最伟大的创意就是在改造自己。大部分艺术家都只是在搅起或倒出一些习惯性的东西,并无新意。真正的创意在于自我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