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我”到“元我”
这个世界上有些声音说:“世界是不存在的,世界是虚幻的,它只是我们的感觉”。人们这样说,其实是在听闻和思考中产生了迷悟。我国有一句古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也许更能说明,人是必逝的,人才是真正虚幻之物。
我们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人,人是易逝且短暂的;我们站在人的角度看世界,世界确实在大多数时候是虚幻的。一个人觉知这个世界,如同是通过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的视野有宽广和狭窄的分别,图像也存有遮掩和扭曲的问题。这个镜中图像,也是佛教名词所言之“相”。
继续讲下去,我们需要先分辨人的精神结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由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为了方便分析,我在这里增加两个名词:“元我”、“原我”来分析人的内在结构:
1)人的本体:元我。 2)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人的自觉:原我。
“元我”,是人的作为生命存在的本体,是人存在的根源,它和这个世界的存在有着一致的性质。
“原我”,是“元我”的投射,可以看做“元我”的分身或影子。
人开始人生的婴儿期,我们自己等同本体(元我)。随着成长,我们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得到发展,我们的本体(元我)被我们的人格所遮蔽或阻断,但人保留了部分对本体察觉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来自“原我”,它是“元我”的投射。当我们被人格阻断了和“元我”的联系,这时因为“原我”的存在,让我们还留有对本体的自觉能力,同时,对眼前正在发生的事发展出一份觉察力,也即是对我们的“本我”、“自我”、“超我”有着一份觉察力,而不是一味地认同它。“原我”让我们能够自省自觉,最终会把我们引向探寻“元我”之途。我们的人格不是完全基于“元我”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内在精神结构不是那么协调,造成我们生活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探寻“元我”之途就是回返本体的“内修”,我们最终认知本体,并在本体之上重铸人格,最终达到人格精神的圆融状态。
但如果我们没有启动回返本体的路程,本体虽然依旧存在,但如同微弱的烛火,“原我”虽然还能自省,但也是越来越无力的彷徨。我们的人生问题会依旧存在或许还会每况愈下,我们最终无法达成生命的圆满。
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本体,和这个世界的存在有着一致的性质,它如同一面平整光洁的镜子,能够反映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人格的存在,如同在这面镜子叠加了一面透镜,这面透镜可能污浊,可能锈蚀,可能扭曲,让我们不再认知到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实图景。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本我、自我、超我的综合物就是他自己。我们所说的“内修”,是一个寻回真正的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回返的旅程,是一个内向的旅程,它让我们重新认知本体,并基于这个本体重新认知自己和这个世界。最终,我们的人格基于这个本体重新生成,成为一个清静的、光明的、圆融的、与本体洽合的人格。这时,那面叠加在本体明镜之上的间隔物,也变得平整光洁,并和本体明镜融合,这时,我们能认知到自己和世界的真实图景。
一个人不可能从出生到成长一直和他的本体保持一致,除非人生活在很封闭简单的社会环境,或者因为痴呆之类的疾病,智力不能提升,也不能和生活的社会环境相呼应。这就是灵修导师葛吉夫(G.I.Gurdjieff 1866-1949)所说的"愚蠢的圣人",他也称之为“快乐的植物人”。一个人和本体分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人格的成长和丰富,正关系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这面镜子的视野。当我们通过内修回返本体,我们的人格重铸,我们认知到的真实图景,也将基于人格所张开的视野。与本体分离、回返本体,是我们人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与本体不可能没有分离,同时,要获得生命的圆满,也不能不回返。
不得不说,大多数人和他的本体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回返的路程一直没有开始。有些人在中年或老年时期,有了足够的知识、体验和智慧之后,开始进行“内修”的探寻,却往往不得其法而误入歧途。现在,关于“本体”和“内修”的观念已经具备,回返的路程开始的越早越好。
本文原是读书笔记 内在的探索——本体及内修 的一部分,原名“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感觉单独成篇比较好。
声明版权,转载请说明来源。

-
David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13 13: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