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城市深处的小众古迹
查看话题 >邯郸学步之北齐寻踪: 娲皇宫&响堂山石窟
奇人高洋
娲皇宫建于北齐时代,它所在的中皇山,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从上都邺城至下都晋阳的必经之地(今邯郸临漳至太原),所以在山腰上修建了娲皇宫,作为行宫供他途中休憩。因高洋热衷佛教,不止是娲皇宫,往返于上、下都的路上,每隔三四十里就建一座寺庙,我们邯郸之行的另一处景点 - 响堂山石窟也是他下令开凿的。
据说高洋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曾见过一位晋阳佛僧,这位僧人预测他将来可以主政天下。称帝之后他便大兴佛教,大建佛寺石窟。高洋对佛教的崇信到达惊人的地步,甚至下令灭道兴佛,强迫道士削发为僧。他将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用于供养僧尼,全盛时期北齐境内有寺庙3万座、僧尼200万人。

高洋虽笃信佛教,却没有菩萨心肠,其暴虐程度古今罕见。可能是丧尽天良的事做了太多,借信佛找找心理安慰。他嗜酒成性,喝多了还殴打老娘和老丈母娘。他杀人成性,判处死刑的犯人送到宫里供他杀人取乐,导致死刑犯“供不应求”。真想象不出来,拜祭我们的中华始祖女娲娘娘的地方竟是这样一位暴君建造的,有种荒诞不经之感。
其实高洋早年行径并不这样疯癫,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性格突变呢?高洋成长在一个大家族,父亲高欢是北魏的丞相,北齐的奠基人。他从小就面对着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斗争,从而形成了隐忍不发、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故意装傻充愣,兄弟轻视他,母亲也不喜欢他。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压抑了太久,性格就变态了~ 即位后解放天性,走向了荒淫残暴的道路一去不复返~
涉县 - 娲皇宫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娲皇宫依山就势,建于绝壁之上,地势陡峭险峻,为罕见之奇观。想近距离观赏娲皇宫,有两个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坐索道,二是爬上去。我是能花钱解决的事绝不自食其力,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索道。 娲皇宫的索道是我坐过的最长的索道,连着翻俩山头,像坐过山车一样,很是“过瘾”。我们下缆车的位置和娲皇宫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走了45分钟才抵达娲皇宫,已是气喘吁吁,不过看着娲皇宫的倩影在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放大,之前的惊险和疲劳也抛诸脑后。
娲皇宫背靠着断壁,绝世而独立,仰视它的身影,有如空中楼阁一般高不可攀~ 山崖略呈弓形,仿佛一扇巨大的屏风供娲皇宫依靠,为娲皇宫保驾护航。古人真是无所不能,他们巧夺天工的手艺总能让我惊喜的合不拢嘴,1400多年前就能在悬崖峭壁上修建出如此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来, 中国古代工匠是开挂的~


娲皇宫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捏土造人之地,是我国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女娲祭祀场所,自2002年开始,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女娲文化节。走进娲皇阁,香火很旺,不少人千里迢迢来此求子,还有领着小孩来拜祭女娲娘娘的,可能是来答谢女娲的恩泽。
娲皇阁一层名为“清虚阁”,二层为“造化阁”,三层为“补天阁”。一层供奉着送子观音,我手脚并用地爬上快成90度角的木梯来到二层,二层供奉着女娲娘娘,女娲娘娘手里正捏着小人~ 我们的祖先都是女娲娘娘捏出来的作品,小时候听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造人的故事,所以望着女娲娘娘,有种相识已久的亲切感。
娲皇阁是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系于岩壁上的,据说在游客满楼时,铁索便自行绷紧,楼身就会前倾,给人颠悠的感觉,故有“活楼”、“吊庙”之称。知道了这个后背冒出丝丝凉意,原来娲皇阁是靠铁索挂在峭壁上的,它是随时可以活动的…







娲皇阁的两侧建有钟、鼓楼,除了钟鼓楼是明代建筑之外,娲皇宫现存的其他建筑都是清代咸丰 年间开始重修和续建的。鼓楼里有两排别出心裁的祈福小钟,上面分别标示着“福寿”“龙子”“凤女”“利禄”等吉祥字样。我向老妈借了个硬币,随手就是一抛,想不到一招命中,准确地砸中了“福寿”钟,好兴奋,多福长寿正是我最想要的~ 同行的阿姨正急着让她家闺女续香火,闻讯赶来,从钱包里掏出一把硬币,接二连三地向小钟砸去,这下可过足了瘾,叮叮当当的钟声此起彼伏,砸的阿姨是笑逐颜开、心花怒放。



集北齐建筑、石窟、石刻、书法艺术之精华于一身的娲皇宫,是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 娲皇阁一侧的古中皇山摩崖石刻,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处北朝佛教刻经,有“天下第一壁经群”的美誉~ 此处北齐古遗迹弥足珍贵,为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是当之无愧的佛教文化瑰宝~
古中皇山摩崖刻经分布在两处石窟和四处露天摩崖上,共刻佛经六部,经文13余万字。字体为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古朴严谨、雄浑大气~ 北齐时在此开凿了三座石窟,南洞在明末毁掉了,现存中洞和北洞,唤作“眼光洞”和“蚕姑洞”。洞内的石壁上刻满了经文,虽被岁月侵蚀的出现了裂纹、渗水的痕迹,不过字迹依然清晰明了,一笔一划都散发着醇厚的古意。在高深莫测的佛经面前我完全是吃瓜群众一个,不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样满屋子的石刻经文是蔚为大观的。




峰峰矿区 - 响堂山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对于大家来说早已如雷贯耳,邯郸还有个“第五大石窟” - 响堂山石窟,名气较四大差的远,然而也是十分珍贵的佛教文化宝库,来邯郸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响堂山石窟开凿在半山腰上,和娲皇宫如出一辙,想要一睹它们的真容都得经历一番跋涉才能实现。它们背后有着相同的主持建造者,就是以无厘头、荒淫残暴著称的北齐文宣帝高洋。高洋嗜好佛教、大兴土木,建造的石窟、佛寺无数,虽然劳民伤财,不过也推动了石窟艺术走向辉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北齐佛教文化的魅力。
响堂山石窟的建造主要有两个目的,高洋在邺城(今邯郸临漳 )定都之后,又立太原为陪都,这里是他往返上下两都的必经之地,他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下令开凿了个石窟给他当作沿途避暑、游玩的场所,他还真是会玩~ 另外一个目的是给高洋的父亲高欢当作灵柩的安葬地,高欢原是东魏的大丞相,后被追封为北齐高祖皇帝,是北齐的奠基人,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风云人物。

越是向响堂山石窟靠近,山脚下砖塔的形象越是高大起来。该塔为宋塔,是常乐寺现存最为完好的建筑,塔尖已然损毁,不过塔身每一层的装饰依然清晰可见。该寺建于北齐,原名为石窟寺,宋代才改名为常乐寺,石窟就是在寺庙建成之后开凿的,寺内的古迹遗存所剩无几,只剩这一座宋塔展现它残缺的美。

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石窟,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东北最大的石窟 - 万佛堂石窟,不过万佛堂石窟风化侵蚀的相当厉害,佛像大多轮廓模糊,面目全非,感觉撑不了多少年的样子。相对来说还是响堂山石窟比较给力一些,虽然很多佛像的头都不见了,至少身子保存的还是很完整的。
又说到了痛心之处,问了景区一工作人员为啥佛的头像都没了,他张口便说:还不是那时候日本鬼子给偷走的~ 不过事实上有点出入,家贼难防,在清末民初那个动乱的时代,国人大量盗取这里的佛首、浮雕,甚至将整尊佛像直接搬走。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文物贩子叫卢芹斋,大量从响堂山石窟盗掘的佛像经过卢芹斋的手,以暴利贩卖到了海外。这还不算厉害的,他最有名的事迹是把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二骏”石刻倒卖到国外。

如今响堂山石窟的102座造像身在海外,收藏在伦敦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V&A)、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多伦多皇家博物馆等50几家博物馆。之前虽然去过伦敦的V&A博物馆,不过还真没注意到这件事,打算抽空再特意去一趟,去探望一下流落在异国他乡的佛首。
从图片上看,这些佛首保存相当完好,历经千年依然轮廓清晰,神态逼真。虽流落海外,历经沧桑,而佛像却依然那么安详慈悲地注视着众生,也许这正好体现了佛家慈悲为怀、悲悯众生的宗旨,令人唏嘘而又感慨。



北洞(大佛洞)
我还以为响堂山石窟就在响堂山,其实它所在的山叫鼓山。据观察这鼓山可没索道送我上去,好在这山海拔不高,在我体力的承受范围内,没花多大力气,二话不说,一小时就爬上了半山腰的石窟区。
我们所游览的北响堂石窟现存石窟9座,最值得一看的当属北洞、中洞、南洞,所以本文重点放在这三洞,其他捎带一笔,不多做赘述。据说这三洞分别代表北齐高氏皇族的三个人,按照开凿的顺序来说,北洞开凿时间最早,接着依次是中洞和南洞。所以推测下来,北洞对应的是高洋的父亲高欢,中洞对应的是他的兄长高澄,南洞则是对应高洋他自己。


北洞是最为耀眼的一洞,因里面有座高达四米的佛像,是响堂山石窟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所以也叫“大佛洞”。纵览响堂山的各洞窟,其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就属大佛洞了。范文澜评价大佛洞“堪与龙门 、云冈等诸大窟相媲美”,由此可见一斑。
虽经历千年洗礼,佛祖依然气定神闲,神色自若,面带微笑,大有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场,看似淡然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凝视着他,感觉浮躁的内心平静了许多,这就是宗教的感人之处。佛祖背后的火焰纹精美绝伦,上面雕有七条神态各异的飞龙,身形矫健,富有张力,似乎随时要穿壁而出。
北魏时期,河北赵县的僧徒大统领法果提出了“帝即是当今如来”的主张,佛教的独立性大大降低,开始依附于统治阶级。这在佛教造像上得到了体现,佛与帝王的形象合一,这佛祖像便是皇帝的化身。


大佛洞四周石壁上的十六座佛龛也是引人注目,查资料说是表现了《法华经》中十六王子修成正果的内容,并不了解是什么意思。每座佛龛内都雕刻着一尊佛像,不过看上去都是雕好的佛像后来搬上去的,原来这些佛像都是民国年间补刻的,本尊已经被盗走了,也是无语。。
石窟和帝陵相结合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响堂山石窟可以说是一个孤例了。北齐高祖皇帝高欢采用的是虚葬制,他的衣冠冢在邯郸临漳县的义平陵,不过那无非是用来掩人耳目的。其实他的真身埋葬地就在大佛洞顶部一佛龛后的一洞穴中,想不到这洞中还有如此机关,游览的时候并不知晓这一秘闻,要不然想必背后又要发凉了。。







北洞前庭的南北部还各有一小窟,里面的佛像也是只见其身,不见其首了,实在令人痛心。那些盗贼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为了不义之财,让佛像身首异处,也不怕遭报应。


中洞(释迦洞)
中洞乃响堂山石窟群中的第二大石窟,也是颇具看点~ 和其他洞窟不同的是中洞保留了窟门,门拱上富丽堂皇的火焰纹图案夺人眼球,充满生命力,熊熊的火焰点燃着信徒们心中的激情。穿越窟门,释迦佛两侧矗立着两尊身形高大的菩萨,和其他佛像和蔼可亲的神态不大相同,他们双眼眯成两条缝,表情看上去好像有什么难言之忍。







中洞的墙壁较北洞简洁朴素了许多,没有繁复华丽的纹饰,基本是素面,墙壁上也刻有佛龛,不过是明代信众所新添加的,比北洞的浅很多。




中洞一侧有座小洞窟还满特别,洞穴十分低矮,哈腰向里面看去,座上雕着三尊迷你尺寸的人物像,趣味盎然~ 洞穴虽低矮,然而这三个人物的地位却是至高无上的,中间为释迦牟尼(头一回看到这么袖珍的佛祖像),左右两侧分别为老子和孔子,如此展现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洞窟还是比较罕见的。

南洞(刻经洞)
南洞的重要特色在于其内外壁刻满了密密麻麻的佛经经文,因此也称“刻经洞”。其中最有名的要属唐邕所书写的《维摩诘经》四部,唐邕乃北齐的宰相,曾事六代北齐皇帝,政治才能和书法才华交相辉映,文武双全。话说这部刻经在历史价值上可与王羲之《兰亭序》齐名,响堂山实在是响当当的文化瑰宝,处处都是惊喜。中国佛教刻经的发源地便是响堂山石窟,在石窟中镌刻佛经,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独创。唐邕在响堂山上开创了将经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先河,堪称中国刻经第一人~
佛经写在书本上不就好了,为何还要刻在石头上呢?由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让佛教徒们认为佛法末日已经来临,所以希望通过镌刻石经的方法让佛法永驻人间,原来这刻经刻下的是满满的求生欲。






-
崔祥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03 16:28:31
-
阿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9 21:56:23
-
呼和踏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1 15:16:00
-
茉莉朵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2 14:22:19
-
豆友161067925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5 15:23:23
-
豆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1 18:56:37
-
winnie13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16 10:02:18
-
空.欢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4 16:59:45
-
帝国火鸡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1 18:37:40
-
noir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4 17:18:56
-
糖心烤包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3 11:57:53
-
T-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9 10:53:02
-
让我一窒爱个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9 02:32:5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8 19:47:53
-
Stars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7 20:49:23
-
色色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4 20:11:17
-
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8 19:26:02
-
世说新语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7 20:25:01
-
007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7 20:22:49
-
一个人慢慢走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6 08:27:56
-
美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6 07:01:10
-
Dais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06 06: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