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蹊声音】与自然隔绝,孩子真的会变笨 | 自然不远,就在眼前

有人说,这一代孩子并没有失去与自然的连结,因为他们从未连结过。
一次聆听,一次尝试一次触摸,一次观察一道篝火的光亮,就能够烧尽浮躁在灰烬中显现出自然本质之美来

1
那时年少
那时年少,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方便的交通,世界局限在一个村子,一个山谷,世界很小,却也很大。

门前的溪水永远没有尽头,山的那边有什么? 屋后的那片空地每个季节都不一样。长满秋草的干燥山坡,尽管认识了很多很多植物,但总有不认识的一棵草贸然出现在你眼前…… 躲在松软还散发着香味的谷堆间,读一本大人不许读的闲书,或者干脆美美睡上一觉,夕阳西下,洒下一片秋日薄暮时分的寒冷,打个喷嚏拍拍屁股回家,闻到妈妈做的饭菜香。

然而,今天,我们被太多琐碎的声音打扰、忙碌、竞争、焦虑,淹没在无数喧闹中,连同一起被吞没的,还有无辜的——孩子。

2
为什么不去自然中了?
★1、父母的恐惧。因为山野里杂乱无章,太久没有亲近和熟悉,几近陌生的世界,仿佛处处都藏着危险。然而,危险只是缘于陌生和未知。
★2、居住环境改变。城市化,让仅存的绿地被打上繁冗的规条,不可以破坏,踩踏,不可进入草坪。孩子们只能在水泥地上,可允许的条件下,被束缚起来。

★3、繁重的课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去自然中玩耍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4、数码产品,网络的风靡。某种程度上讲,网络并没有让我们走进更大,更广阔的世界,而是把我们封禁在自我为中心的房间里。
★5、教育焦虑,媒体浮躁。

家长、老师、社会都在告诉孩子们,自然很宝贵。但是,你们不能任意在自然界中玩耍。
3
被禁锢封闭的孩子
你的孩子也许对全球变暖很有见地,也知道海洋生物正在面临的巨大危机。 却不知道餐桌上的食物是怎么来的,不认识路边的一棵野草野花,更不知道亲手搭建一个丛林堡垒的挫败、改进、挫败、成功的喜悦。 缺乏沉浸在自然中的体验,让孩子的自然感官萎缩,甚至出现精神、生理健康问题。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罗宾·摩尔认为: 孩子们通过感觉来生活。 感官体验将孩子们内心深藏的情感世界与外界联系起来。自然环境是感官刺激的主要来源…… 一个丰富的开放型的环境会持续地为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活动提供更多选择,而古板乏味的环境将限制个人或者团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4
自然的魔力
据研究,自然对于儿童,在生理、认知和精神上都大有益处。 哈佛大学科学家、普利策获奖者爱德华 · 威尔逊提出人类的“亲生物性”视角,人类本性就对自然中的其它生物、开阔的草地、树丛、牧场、溪水等有强烈的积极心理反应。
唤醒儿童对自然的渴望,恢复与大自然的内在连接,有着说不完的好处。更是对生命整全的塑造。
1、净化心灵,安静情绪,医治创伤。2、身体健康,少生病。3、独立自主,自我认可和悦纳。4、心智健康,记忆力,专注力等都很好。学习比较容易。5、心胸开阔,友善,有良好的交友能力。能收获高质量的同辈友谊。6、应变,处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7、没有人和媒体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自然环境中激发创造力和自信心。8、懂得感恩,谦卑。
……篇幅有限,不能尽述。

5
自然与户外教育

只有在复杂而丰富的大自然中,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命,是造物馈赠之下,有着独特思考和生活能力的人。 那么像我们小时候在山野里疯跑,就是自然教育了吗? 那只是自然,而没有教育。自由自在地疯跑打闹固然美好,但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有目的地玩,将教育无痕融入进大自然的广大胸怀中,更是美得无比的成长体验。 每周六,和华蹊营地一起,赴一场自然盛宴,在每个季节更替里,看见自己,看见春意盎然的未来。
(本文参考《林间最后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