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14 - 不必得门就入
早期历史阶段,大众未开蒙昧,佛教在当时有教育、开智慧作用。现代社会的进步,使更多人的获得了教育,知识与认知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的功德是佛教做不到的。当然,这也是在现代中国,尽管宗教自由,但信仰宗教的人非常少的原因。 佛法系统里,说的是人要基于自身的生命存在这一本体,重建发展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与认知,并在此之上重建价值观念,得到生死自在。作为宗教,它的核心是生死解脱、转世成佛,它再加上些内容:人的生命是有轮回的,信教并经历不断的轮回后,可以最终成佛。生的解脱是做信徒,有一整套规范的宗教礼仪系统,死的解脱是涅槃,发展了内观的禅定方法,可以最终自主寂灭。
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三者的理论有相似处,但禅宗的理论更圆融完善。研究禅宗,可以发现它虽然源于佛教,但和其他宗派尤其是外来宗派的理论完全不同。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独立的宗教,只是还是讲到“佛”而已。佛教内容本身庞杂不清,禅宗于其中基本的教义的重要之处独有阐明。或许可以反过来说禅宗才正信的佛教,当然,这个说法其他教派的信徒肯定不会同意。
靠近佛法的人,大致是来自于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寻而转向过来的,希望探究佛法,了悟人生,重建价值,生死自在。其中有不少人因佛法而进佛教。 靠近佛教的人,大部分是求解脱的人,至于托生净土转世成佛那是佛教给信徒的寄托。还有一种是想成佛的,那就是个人的妄想,在现实社会中做不到成就,跑到宗教内找感觉,这样的人往往成为神棍,在社会中招摇撞骗。再有一种人,就是寻个出路找碗饭吃,其中招摇撞骗的当然也少不了。
不同人,靠近佛法、佛教,是不同的姿态,有不同的境遇。有些人并无悟性,希望求福报心安,他们入净土宗,马上可以上手修持。有些人或者不是没有悟性,而是不愿花时间来自悟,于是他们寻找上师来灌顶,就这样入了密宗。禅宗和这两者不同,它要求,如果没有悟到自性,不要开始修持。我以为,禅宗所论根器大小,不是天赋和先天条件的不同,而是对人生完成态度的不同的人。
现在佛教宗派中,净土宗和密宗最流行。这两个宗离利益最近,离真义越来越远。佛经所说的“末法时代”,造成的原因,估计就是这两宗的一些僧人吧。因为这两个宗最流行,如果你不分辨,你想靠近佛教,往往大概率是落入这两个宗派的“法网”。这大概的因缘,也是和根器有关吧。
慧能大师有偈曰,“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指出念佛的可能弊端:这只是随着声音空在口头诵念,必须经义明心才能号称菩萨。净土宗大师们说,念佛要“恳切至诚”,通过念佛,成戒体、悟佛性、入三摩地(禅定)。即使有这样念佛的内在要求,让人感觉似乎是有“觉”无“解”,净土宗大师们说,念佛即是“解”。这套理论大大降低了“慧”的要求。
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 —— 疑问品第三
《坛经》中说的这段话,也许可以这样解释,往生净土的办法对针对那些下根器的人说的,执迷的人“着相”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觉悟的人只求净化自己的心。慧能大师也说,“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可见禅宗与净土宗的观点和做法本是不相容的。 只是现在,禅宗也在逐步与净土宗合流,据说是北宋永明延寿大师法门之流亚,但也未必不是世间“伪币驱逐良币”之必然。可叹!
很多人探究人生真义,希望能够修习佛理,本是好事。我看到有消息说某著名女星,善心向佛,看到一处不错的寺庙,看到了殷勤的接引人,就踏进去了,以为很得缘。载有这件事的文章,我看来不过是某宗的文案,它在宣传明星效应,“指引”着更多的人进它的“门”。到处是山门,我们在大概率上必定遇到最为流行的那两门。如果在入门之前做些功课,知道各“门”的不同,估计会多看一下门牌,可别以为是门就进了,还以为得了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