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世界级管理学家“砸”出来的创新模式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
由深圳卫视、天津卫视和绮纭传媒共同出品的《创新者》节目将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企业的风采和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1984年,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这一年,王石在深圳成立万科,从事进出口贸易;柳传志在中关村带领10位科技人员,办起了联想。在青岛,一位35岁的青年临危受命,走进一家街道企业,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亏空147万元而濒临倒闭的电冰箱厂,开启了破茧重生之路。
《创新者》节目著名财经主持人陈姝婷近日在节目中专访了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人单合一模式创立者——张瑞敏。30多年来,他将海尔打造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的经营管理案例曾三次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商学院课堂教材案例。
节目中还请到四位知名财经媒体人以及来自北大、清华、复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哈佛商业评论等经济学界教授学者对创新企业家案例进行专业点评和复盘,解读张瑞敏背后的创新密码。
首创人单合一,解决世界级难题
今年3月,张瑞敏受邀前往美国,与美国商界、学界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家们共同探讨企业管理的创新模式,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原来,中国还是一个后进者、跟跑者,现在,我们在很多领域成为了领跑者。”
比如企业管理。
海尔在2005年首次提出“人单合一”,这四个字几乎贯穿了张瑞敏对于海尔运营的整个流程,也是他创新的原点。但这其实并不容易。
“到现在为止,我们推行起来非常困难。为什么困难?因为要把企业原来的结构完全颠覆。首先第一个非常难的就是要把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拉下来。对他们来讲两条路,要么你就创业,要么离开。在这个创业平台上出现了很多的创业团队。”
《创新者》节目著名财经主持人陈姝婷将海尔的内部创业结构概括为“三个自”。第一,自创业。“你自己找到一个市场机会,就可以创业,我们的理念就是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最大的商机。第二,你找到这个机会之后,自己成立一个组织。第三就是自驱动,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驱动你前进。”这样的组织架构,将企业与用户需求高度结合。“这样就解决了传统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一个问题:原来都是大规模制造,现在你必须大规模定制,这是庞大的传统制造企业无法解决的。但人单合一做到了。”
《创新者》节目著名财经主持人陈姝婷看来,“人单合一”应该说是整个中国企业界在全球形成较大影响的管理创新理论。表面看似简单,把员工和市场的定单需求完整对接匹配,但背后却是巨大的转变。首先是在观念上,从产品中心化到客户需求为核心的转变。其次是模式上的创新,更灵活、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第三,海尔本身从制造企业变成了众多小微组织的孵化平台。
小微创业模式,赋能“生态圈”
事实上,人单合一模式对于海尔究竟是利是弊,仍旧值得讨论。专家分析,这种从集约到分散的模式确实更有利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但同时也因为组织分散而难以预料长期的市场效果。
但张瑞敏本人对此看来并不担忧。“海尔的目标是从一棵参天大树变成热带雨林。我们在打造一个生态圈。生态,在你和市场连接起来之后,是完全开放、无边界,可以自由发展的一个体系,就像一片热带雨林,虽然每天都有树会死,但是他整体上是生生不息的。原来的企业是零和博弈,我以企业为中心,我有这么多资源,我要利润最大化,但是是不是我的合作者也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呢?而现在,我们可以共同来创造用户价值,你创造地越多,就可以得到的更多。这就成为了一个共创共生的关系。”
“人单合一”模式,改变了海尔传统的科层体系,整个海尔,只有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这三类人,从一个制造产品的企业,转型成为一个孵化创客的驱动平台。
2014年,海创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海创汇负责人介绍,雷神科技就是海尔内部三个80后员工的创业项目。“在一个跟粉丝交互的过程中,看到市场上没有游戏笔记本电脑,只有台式机,然后他们就想去做一个。然后我们就在平台上发起众筹,没想到首批500台马上被秒光了,销量很好。然后,我们决定整合一流工业设计资源进行优化,二代产品再次放到众筹平台上, 1500台又被秒光了。”在海创汇的技术、资源支持下,三位员工创立了自己的“雷神科技”,专注产品研发,从2015年至今,生态收益达到20亿。
与另一家专注生态链赋能的企业小米不同,小米生态链下的产品客群是打通的,而海尔则相对独立。《创新者》节目著名财经主持人陈姝婷认为,作为一家电器制造商,海尔创业平台所孵化的小微企业相互间比较难做到客群共享,也就意味着很难享受到“泛经济”的好处,这或许会是海尔面临的瓶颈。
永远走在别人前面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尔的一条电视广告几乎伴随了一代人的记忆。“那时候很多企业没有广告意识,冰箱生产出来总有人去卖,为什么还要做广告?但是我觉得,我必须要得到用户的认可。所以说我们当时有句话,原则一:顾客是对的。原则二:如果顾客错了,再看原则一。永远把顾客放在第一。” 《创新者》节目著名财经主持人陈姝婷评价,这种顾客至上的意识在消费与物资都还刚刚起步的当时,绝对超前。
1990年代,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国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海尔抓住市场机遇,以“激活休克鱼”策略兼并多家企业,并以无形资产盘活固定资产。
“走出国门,出口创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加入WTO,一些企业开始响应号召走出去。1999年,张瑞敏率先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来罗纳州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生产家电。这又是一个先人一步的大动作。
“当时媒体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题目叫《提醒张瑞敏》,所有的美国企业都跑到中国来设厂,中国怎么可以跑到外国设厂?表面上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本质上,全世界的市场就是同一个,而且名牌无国界,这个骨头你今天不啃,今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国际上有一条规则,就是说如果你在本国之外要创名牌的话,最少要赔八年钱。当时我们在国内的经济效益比较好,还有钱去赔,如果再之后,人家把国内市场占领的时候,可能就没钱去赔了。”在张瑞敏看来,这一步“走出去”的风险,并不及不走来得可怕。“在今天来看,我们到美国市场这一步,还是走对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海尔却在当时又做了一次重大转型,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张瑞敏再次拿起大锤,这次砸的不是冰箱,是仓库。“我们的不入库率其实就是所有用户参与我们的设计,参与制造。生产线上的产品还没有出场,已经知道是谁的了,而不是出了厂再告诉你。所以企业主要是两个价值,第一是创造价值,第二是传递价值。国际组织要我们来主导大规模定制的标准。我认为将来这个不入库率可能会成为标准的一个部分。”
2014年、2015年,互联网思维一下子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传统企业被互联网企业的降维打击和颠覆弄得措手不及。而这时候,作为传统制造企业的海尔,却早已完成了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在05年的时候,我们就预先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并不是技术,而是观念。这个重要观念,第一是零距离,与用户之间零距离,这个过去是没有的,第二,它一定是分布式的,带来的就应该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企业不需要这么多中层管理,所有的人可以直接自己创业。”
《创新者》节目著名财经主持人陈姝婷发现,一直以来,张瑞敏都在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根源开始不断创变。而他本人,则把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创造一个机制和平台,让更多企业家涌现出来”。
人人都可以成为CEO,而他自己,却被称为“张首席”。
从中国制造 到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创造转型?什么叫中国创造?《创新者》节目著名财经主持人陈姝婷认为,它不是技术创造,而是“人”创造。把人放到商业和企业架构最核心的位置,这或许是张瑞敏对于中国商业创新最大的贡献。
张瑞敏说,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它能走多远。“焦点不在于你是做多元还是做专业,焦点在于你的企业指导思想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文化价值观?就是说你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不是自己定义的,而是用户定义的,这种观念改变费了很大的周折。我们自己拥有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再把它复制到被兼并的企业,改变了他们的基因,如此一来,每一个企业都能获得成功。”
张瑞敏正在实践他和海尔的第三次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微创孵化平台做到社会化。不仅是我们内部员工,外部所有的创业企业都可以到这个平台来。草创企业成功率其实非常非常低,那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成功率。”
在张瑞敏看来,中国企业在物联网时代有着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海尔来讲,我们应该成为这第三种模式的引领者。不仅仅是一个扩大的产业链,而是扩大了用户所有的体验,我不再是给你提供一个满意的产品,而是以产品为载体,提供一个服务方案。不再是产品收入,而是生态收入。”
张瑞敏告诉《创新者》节目著名财经主持人陈姝婷,人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的,每个人都想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就给他这个机会”,这就是海尔的文化价值所在。
海尔,浓缩了中国企业改革开放40年来探索与创新的精华。真正的企业,是那些经过时间和世事淘洗而不断蜕变的组织。从砸冰箱、到砸库存、再到砸组织,海尔,以自身的故事,演绎着一个古老国度的涅槃、蝶变和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