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黄河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和长江一起,孕育了这个民族绵延数千年不断的文明。但同时,这也是个喜怒无常的母亲,历年的洪水与改道,也给这个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按史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中国之所以能形成统一的大王朝,与黄河就关系密切。一方面,贯穿全域的大江大河,使得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为了应对黄河的巨大水患,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迫使各地区的人们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
尤其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的泛滥对于地形地貌的改变堪称触目惊心,经行之处,使人凭生沧海桑田之感。
开封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著名的“东京”。而黄河就在开封以北约十公里的地方流过,无时无刻不威胁着这座城池。开封的“龙亭”,是曾经的北宋皇城所在,而现在的地形则颇为诡异,一座高台,下面是宽阔的水面,使人疑惑巨大的皇城应该安放在什么地方。


事实上,这正是黄河泛滥留下的杰作。黄河屡次泛滥中,开封屡被吞没,河水退去后,在城中的低洼处留下巨大的沼泽与湖泊。而龙亭的这片区域,既是北宋皇城所在,直至明代,都仍然是明周王府所在地。王朝衰败后,民间传闻其下埋藏着大量宝藏,百姓纷纷前来挖掘。人力与黄河巨大威力的相互作用,使得曾经的皇城与王府,变成了如今龙亭之下宽阔的潘杨二湖。
由于黄河的作用,开封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现象。自魏都大梁至清代,黄河吞没了每一代的开封城,抬高了开封的地平面,下一代便又在新的地平面上筑城。开封的地面便因此越来越高。战国时的魏都大梁所在,其实已在现开封城地下十余米处了,北宋的东京城也在地下约十米处。开封博物馆的一张示意图很好地说明了开封的“城摞城”现象。

著名的开封铁塔原本建在一座小山上,现在则耸立在平地之上。而元代延庆观遗存的玉皇阁由于建在平地,到现代已经陷入地面三米,2008年为了文物保护需要才采用现代技术,将这座阁楼整体托出地面。开封城的遗址发掘也将“城摞城”现象展现无遗。如图的城墙遗址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朝代上下叠压的不同地面,仅马道就在同一个地方叠压了三条。

徐州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刚上任徐州知州不久的苏轼遇到了黄河大水。决堤的河水直奔而下,“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苏轼率领徐州的官吏、士卒、百姓,艰苦抗洪七十余日,洪水终于退去了。为了纪念抗洪成功,苏轼在黄河岸边修筑了一座黄楼。他非常看重这座黄楼,屡有诗词提及。如《永遇乐》一词中便写道“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2018年年初,当我来到徐州城时,黄河早已不从这一带流过,而是北上经由山东注入渤海湾了。徐州城内只留下一条黄河故道,平静的水面,清澈的河水,不算很宽的河面,已经完全看不到苏轼当年奋勇抗击的那条黄河的影子。

黄楼经历代屡毁屡建,现代仿宋制新建的黄楼仍然伫立在黄河故道边,继续供人浩叹。

下邳
下邳本是黄河下游的名城,水陆通衢,商贸繁荣,是徐州一带的中心。秦朝时,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在始皇的天下通缉中,就藏匿到了下邳,并在这里遇到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三国时,陶谦三让徐州之后,刘备、吕布和曹操三方在徐州的角力,也是以下邳为中心进行的。据说吕布被曹操生擒之后,就被杀于下邳城的南门白门楼。唐朝时李白行经下邳,曾经写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一诗,被刻成一块碑立在圯桥之侧。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4日),山东郯城县发生了8.5级地震,地震使黄河大堤产生了裂缝,在河水巨大力量的作用下,20余天后的七月十二日(8月19日),黄河在下邳城西十余里的邳州花山坝决口,滚滚洪流直冲下邳城,一代名城瞬间被吞没,随即被夷为了平地。洪水退去后,下邳城已经难以重建,治所迁到了邳州,而江苏北部的中心城市则变成了徐州。两千余年的古城,自此被从中国地图上抹杀。
现在下邳城的故地,在睢宁县下属的古邳镇。十分偏远,只有乡村班车可达。地面上只剩北方普通的乡村,民风颇为淳朴,已经完全看不到当年繁华的下邳城的踪迹。只有下邳八景之一的岠山仍然耸立在平原之上。



微山湖
微山湖一带,本是平原地区。秦末大起义中,刘邦与张良相会的留县,就在现微山湖的湖区。汉朝建国之后,刘邦封赏功臣,让张良在最富庶的齐地自选三万户封给他,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要求把自己和刘邦相遇的留县封给自己。刘邦按照他的意思,封张良为留侯。留县一带,在黄河下游,而且正在黄河频繁改道所流经的区域中。历代黄河的泛滥与改道中,在这一带逐渐侵蚀出若干洼地与沼泽,隋唐以降,逐渐形成湖泊,再加上人工修筑运河等的影响,湖泊逐渐扩大,水域相连,形成了今天宽阔的微山湖。
现在的微山湖上长满了一望无际的芦苇,风景颇为秀美。当地人仍在半是作业半是表演地使用鸬鹚进行捕鱼。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上仍有张良祠墓(真假未知),只是转眼已沧海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