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寨石窟 | 从盛唐经变到洞天福地

观音堂:盛唐经变遍照十方
牛角寨石窟位于四川省仁寿县高家镇鹰头村(现称英头村),牛角寨海拨760米,南北西三方群山连连,层峦迭嶂,东面平畴俯视千里,近观鹰头水库,远观简阳县三岔湖,水面波光粼粼,银光耀眼,此地风光绝佳,县志有载“避暑胜地”。
牛角寨石窟分为三个区域:大佛阁、观音堂、坛神岩(牛角寨石窟 | 洞天福地坛神岩)。大佛阁主要以半身大佛像为中心,包括两侧岩壁之上的窟龛。观音堂在大佛阁以下区域,分别在十几个大石包上,另有当代建筑观音堂。
《仁寿县志》载牛角寨有“大佛阁”、“观音堂”,坛神岩却不见诸于史料。据坛神岩南竺观记推测,造像始凿于盛唐,中唐达到当前规模。资料显示,此地有摩崖造像2480尊,已编号建档101龛,1519尊。其中佛教造像龛95个,造像1395尊;道教造像龛6个,造像124尊。
大佛阁和观音堂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数量众多的经变窟龛,蔚为大观。


维摩诘经变龛。此龛龛口呈长方形,平顶,主像维摩诘、文殊为半圆雕,其余为高浮雕或浅浮雕。全龛刻像109身,除部分头部残损外,其余基本完好。这龛经变,主要表现了《维摩诘经》的内容。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
维摩诘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虔诚修行,才智超群,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一天,为了教化三乘众生,他假现身患疾病,佛祖知他心意,便派人去问疾,但佛祖座下却无人敢担此任务。于是,佛祖只好派聪明智慧、德才超群的文殊菩萨前去问疾。
此龛主要表现的就是《维摩诘经》中“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观众生品第七”、“见阿閦佛品第十二”等品的内容。
上图便体现的是文殊师利问疾品。石刻中,维摩诘居士头戴风帽,肩宽体胖,坐在一张有华丽顶罩的床上,上身左倾倚床柱,左手握一棱形物于怀,右手指其物,昂首张口,头略左倾面向文殊作辩论状。



观无量寿佛经变龛。龛口呈长方形,平顶,深浮雕造像117尊,可谓人物众多。该龛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而雕刻的西方净土变龛。
观无量寿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西方净土变》亦称阿弥陀经变,绘阿弥陀西方净土世界,中央为结跏趺坐在大莲花上的阿弥陀佛,左右为诸菩萨弟子,前有供养菩萨、伎乐舞蹈等,场面宏大。


大佛阁:未完工的弥勒大佛
大佛龛。此龛位于牛角寨东侧崖壁,依山镌造的大佛半身像,面形丰满,眉似弯月,双目微睁,平视东方,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在四川大型佛教造像中属于精品,因之地名,也俗称高家大佛、牛角寨大佛、仁寿大佛,是牛角寨石窟的标志性造像。大佛双手明显后补,与整个造像颇为不搭。
曾有网络,舆论认为此像是乐山大佛的蓝本。如果细观造像,颇有几分神似。个人认为在明确的证据前,不能臆断。不过,此像极有可能是一个半拉子工程,也就是说还没有彻底完工就半途而废。
唐代营造的大佛多为弥勒造像。然此像尚未完工,只能推测有可能也是弥勒大佛。









西方净土变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
文以经为名。盛唐经变,遍照十方。处染而不染、无住而生心。

坛神岩:洞天福地佛道同石
牛角寨是此行巴蜀(远走高飞,巴山蜀水:丁酉年暮冬蜀国行纪)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而一睹牛角寨坛神岩,更是多少年心心念念。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想的久了,必会相逢。
然而进坛神岩却并不容易。坛神岩目前已经整饬一新,围墙环绕,大门紧锁,并不对外开放。好在提前拜服了仁寿文管所,打了几通电话后,看窟老者与老伴,还有两条可爱的护窟狗狗翩然而至。老者为什么打开大门,却不停的催促我们快点看,快点看。
于是,并不悠闲的看完了坛神岩,悻悻而归。坛神岩足够好,如果允许,估计看上一天也会意犹未尽。

坛神岩地处牛角寨大佛阁右侧山谷之中,背靠龙泉山余脉,俯览佛光湖(鹰头水库),群山环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是道教修仙的洞天福地。根据碑文考证,这里曾是南竺观所在地,坛神岩下面的山坡上,现有的四个近百五十平方米用非常整齐石板砌成的晒坝,原来就是道观大殿的遗址。
坛神岩与前文所述的两岔河一样,也是佛道同石。然则可比两岔河规模大了许多,雕刻精美了太多。此地道教造像成为核心,间或有单独的佛教龛像,和为数不多的两龛佛道同龛像,十分珍贵。坛神岩石窟是中国石窟寺目前保存得最完整、最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研究的道教、道佛合一造像。

编号第53窟是坛神岩中唯一有造像题记,有明确纪年为唐天宝八年的重要石窟,这对四川道教石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龛是相当完整的道教窟,主尊为三尊坐像,其中,中间和右坐像有胡须,右像手持扇,左像没有胡须。左侧壁另有大小相当的坐像一区,头已缺失,有三足凭几。右壁有民篇题记,为天宝八年(749年)刻《南竺观记》,是三洞道土杨行进等人撰,记道教《三十六部经藏目》,是记录唐代道教经籍撰集与分类的重要资料。
依据题名,可知此窟造像名为“三宝”。道教典籍中的“三宝”即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唐释法琳《辩正论》引《灵宝九天生神章》云:“有天宝君,是大洞神;灵宝君,是洞玄神;神宝君,是洞真神。”分别号高上、上清、三皇。又说:“此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
除这儿尊主要造像外,该龛还有护法武士和胁侍真人多尊。这是难得保存至今的“三宝”造像,显示了宋代以后流行的“三清”像以前的唐代道教主神系统。




















坛神岩最大的一龛造像,并列真人群像龛。该龛是平顶龛,龛长5.4米,高2.5米,深1.6米,半圆雕造像35尊,保存基本完好。造像均高1.47米,以一种“大合唱”的方式,足蹬鞋立于覆莲台上。
造像分为前后两排,前排造像18身,男女像各半。女像造像为头作发髻,并戴有额饰头巾。颈部刻蚕纹三道,上身穿对襟道袍,胸前布带结扣,外穿宽袖黄帔,袒胸装饰有短璎珞,胸下系长裙拂地;男像造型,或为头绾发髻,或戴莲瓣形束发冠,颌下有三绺长须,上身穿对襟道袍,胸前布带强扣,外穿通肩黄帔,胸下系长裙拂地。造型基本按男女间隔排列。后排造型17身,均有双线桃形或圆形头光,脚着鞋立于仰莲台上,一女真人十六男真人,其中六尊有三缕长须,胸饰与前排相同。全龛造像所持器物有笏、瓶、花、宝珠、柳枝、法轮、蕉叶扇、鸡心环等;未持器者,或施印,或双手拢于袖内。
整窟真人群像,雕刻凝练,工艺精湛,每一尊均身体修长,神态高雅,并列成群,庄严肃穆。

罗汉龛。该龛是长方形平顶龛,高1.15米,宽1.45米,深0.7米,龛中造像5尊,保存基本完好。三罗汉均结跏趺坐同一素面台基上。
罗汉龛中者,满面皱纹,显为长者,右手抚右膝,左手残,带沉思状,似主讲。其左侧后一男童作垂手侍立,右侧一童女,右手上举,左手持扇过肩,作打扇状。该女子高髻丰庞,神情肃穆,若有所思,其服装尤为特异:上身着翻领半袖短衫,腰束带,带结长飘至足;内着长裙,宽袖微摇,既有明快之态,又有摇曳之姿。
左罗汉,左手持扇,扇面遮住右手,微躬背耸肩,作沉思状。右罗汉,右手持扇,欲扇未扇,左手置于膝上,嘴微张,舌翻卷于上唇,似吃惊似发呆。
三罗汉虽皱纹满布,寿高年迈,但宽大的身躯,寥寥无几而又流畅的衣纹,衬托出他们潇洒活泼的神态。



这是一龛极为难得,保存完整的佛道立像窟。窟内中间有三尊立像,中央和左边站立的是道像,应该分别是元始天尊和老君,但图像上没有显著的差别。元始天尊居中,方额大耳,颌下有三绺胡须,身穿对襟道袍,胸前结布扣。太上老君居左,方额大耳,面颊有长髯,身着对襟道袍,胸前结布扣。天尊、老君均戴莲瓣形束发冠。释迦牟尼佛居右,头被盗,据资料显示,佛祖发式为螺髻,方额,大耳垂肩,身着微袒胸式袈裟。三像均站立仰莲台上,佛祖赤足,天尊、老君着鞋。窟内无题记,从风格和图像结构上看,当是盛唐时期所作。




坛神岩造像规模宏大,其保存完好佛道同龛像,为盛唐佛道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第53号窟右壁上刊刻的“大唐天宝八载( 749)”“南竺观记”,则更是记载有迄今为止唯一保存在石窟中的道藏经目,意义非凡。



谢谢转发
© 本文版权归 陈吉吉CHANJIJ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