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读书摘要和笔记(20191102)
我在此强调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无非想说明一点:我们若有意重构艺术创作的历史境况(而明白到艺术创作也无非是历史境况的一种回响),不妨用心剖析一下艺术作品在素材及内容方面的原始面貌,因为我们知道,一个艺术品得以形成,必先依赖创作者对某些原始素材及原始内容的接触、关注、采纳、更动、重组,以至于占用。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为我们带来新的感觉中枢、新的官能分配、新感官组织以及组织的解体和变动等等。于是,艺术家只有力求通过他笔下独有的感官世界,捕捉感官组织本身的崩裂。(注:资本主义体制下,产生很多新行业产业及新的劳动分工和职业,人的劳动力重新分配,并促成人的专业能力的出现,人的感知能力因而经过分解和重组而形成新的感知系统。艺术顺应人的感官变化培育起新的感官世界。)
可以说,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说穿了这种全新的表面感,也就给人那样的感觉——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注:作者对于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的评价远不及对现代主义和文化的评价,作者是这样认为的:在当前的后现代社会里,作为主体的人本身已经从很多情感中解放出来了,“自我”既然不存在了,“情感”无从寄托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在情感层面是冷淡的甚至有些无情,或者准确说情感都是“非个人的”、飘忽不定仿佛浮萍一般无根。)
到了今天,踏入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由多方力量构成的放任的领域。在这里,只有多元的风格,多元的论述,却不见常规和典范。……晚期资本主义世界是个超越文字的世界,人的生活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迈进到阅读和书写以后的全新境界了。(注:作者对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很失望,认为“这样的艺术手法,从世界文化中取材,向偌大的、充满想象生命的博物馆吸收养料,把里面所藏的历史大杂烩,七拼八凑的炮制成为今天的文化产品。”)
我们阅读文本时,得通过辨别差异而不仅是依赖统一的意念以衍生意义。可是,差异的理论又往往过分强调文本的分解体,以至文本的材料(包括文字、句子)都四散分裂,解体而成随机随意、了无生气的被动元素——成为一组纯粹依赖外在关系来互相识别的元素。(注:在后现代社会,差异形成了未来关系;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往往通过各种负面的因素去寻找差异。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比较正面的差异关系的话,差异这个概念的丰富的张力可重新得以发挥,并更有可能发展成为一套全新的分析问题的思想感觉方法。)——“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把这些文本当作民族寓言来阅读,特别当它们的形式是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表达形式的机制——例如小说——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说明这种区别:资本主义文化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西方现实主义的文化和现代主义的小说,它们在公与私之间、诗学与政治之间、性欲和潜意识领域与阶级、经济、世俗政治权力的公共世界之间产生严重的分裂。换句话说: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对阵。(注:第三世界的文本更多的是以寓言或者隐喻的形式来讲述政治,比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通过一个疯人的所思所想来影射一个“吃人”的社会。这样的寓言在表现形式上充满了分裂和异质性,对于现实的揭露和批判程度超过了现代主义里的象征主义,也超过了现实主义。这其实揭示了一个现象:第三世界里的知识分子,首先是一名政治人物,他们的首要作用是发挥政治影响力,而在西方社会则没有这种传统。)——“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
现已本质上内在化的技术外在性的神秘乃是电影美学问题的核心。在那里,我们对(弗洛伊德和拉康意义上的)心理主体的非中心化的历史体验与电影的上述技术特征相遇并借给它一种新的和必然的意义。但是,我们只能循着海德格尔探讨存在的概念,并联系到上述影片来唤起人们对内部的和结构上的心理距离的精神分析探讨,如果我们的论述包括某种新的历史主义,同时也包括与历史——这种历史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领悟和感受到的,它完全不同于历史小说的编年顺序,也不同于怀旧电影的时髦招聘——在构成上的某种特权关系的话。——“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