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本《道德经》 第二章 二元对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当我们在讲道,讲名时,我们的念头已经产生,有道,有名,就有非道与非名,有人有物就有非人非物的产生,一切开始分别、开始分离,这是创造的源头,也是痛苦的开端。在未有语言、文字、道、名等等之前,世界不可分不可割不可离,混然一体,无物无世界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意义,但是一切已然存在着。当我们一动念头时,开户了头脑的程序,区分所有的事与物,并命名、定义,认知,了解,我们就陷进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因为我们无法再将你、我、万物一切看成是一个整体,我们无法理解也不会相信一切不可分割,眼之所及都是我们分割出来的幻想,我们开始有了是非、美恶、善与不善等等,一对又一对的相对概念涌出,这就是我们常在的状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两句话表面不难解释,美与恶的对立,善与不善的产生,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们在追求美与善,逃离恶与不善,在这个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知天下至美至善,无所谓美与恶,善与不善,即道的状态,合一的境界之中(天下皆知美,皆知善)。另一种是分别美与恶,善与不善,这种分别还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知善而善,知美而美;其二是知恶惧恶而求美,知不善怕不善而求善。其一其二虽然都是在分别的状态下,但是造成的结查截然不同,这也访间流传的吸引力法则的核心基础之一。例如,当我们开车时,然望不要遇到红灯,想要一路畅通都是绿灯,我们已经对红与绿产生了分别,也定义了绿美红恶,绿善红不善。此时,如查你的心力足够强,足够专注,那么你所吸引来的结果将会很快呈现。如果一心想着不要遇到红灯,那么结果是一路红灯,因为在你头脑中闪出来的是红灯的念头,所以在这个世界显化给你的也是红灯,但在表面和语言文字理解上看,你是在追求一路畅通,也就是所谓知恶惧恶而求美,最终事与愿违,得到的是不想要的结果,因为你是知恶并非知美。如果一心想着绿灯,畅通无阻,同时,世界显化给你的绿灯。这就是知善而为善,知美而得美,现在的话叫正向激励或正能量的生活。这需要对生活中的念头进行转换,特别是负面的信念,因此很多书都在教导我们正向生活,往好的方面想,但这仅仅是世间法。从某个角度讲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然符合我们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介仍是在分离的状态中,分成美与不美的状态,也许某天人们就会厌恶这种所谓的美,这个世界所有的“潮流时尚”皆如此。往最高极处说,这一切都在追求天人福报,最终报迟还来。
当然,说分别执著不好又是落入另一种分别执著,其实人类的创造力来源就是分别,一切万物也是如此,我们的世界是分别的世界,是由分别创造出来的世界,对世界的认识、了解、运转、发展全部源自分别,这个世界带给我们无限的体验,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的灵魂去发挥、去经历,去收集种种的经验与体验,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去创造,也就是因为有分别我们才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有一种动能,这种动能就是后面提到的“冲”。
本章提到“天下”二字,前文也说过,《道德经》中很多的表述都是比喻引喻,最终应归至人身来讲。这里的天下也一样,古人说“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因此这里的天下也是人身的比喻,人知美与善,而这个知是人的心智,或说人的意识,而天下就是人类的集体意识,后文的国家之类的也可以说是集体意识,而是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是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在道的状态中纯然观照,一切至美至善,并无差别,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皆知善之”,但我们的心念一动就成了为美、为善,这个“为”就是人为了,人为美与善的过程就创造了或衬托出了恶与不善,当起了分别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天下万物的“无有”、“难易”、“长短”、“音声”、“前后”等等,一对对相较而生,假如将文中列举的状况换成“阴阳”二字,那原文就成了,“故阴阳相生,阴阳相成,阴阳相较,阴阳相倾,阴阳相和,阴阳相随。”,阴阳同出而异名。念头一动就是“一划开天地”,天地是一个相对的大框架,天地生万物,我们开始了二元对立的世界,相对的世界,在相对的世界里执著无论那一面,最终都会引来另一面力量来平衡,这是相对世界的基本规律,我们选择一方就是创造或破坏另一方。用我们思维中认为的美与善都是临时性、有条件的伪美伪善,非至善至美(上善上美),因为至善至美不存在于头脑之中,她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是头脑无法理解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用一句广告“你来就很美”,圣人可以是我们的灵魂或说是本性,灵魂对我们的教导就是处无为、行不言,回到第一章就是教我们用“观”,“观照”,我们应该是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工作时工作,每分每秒,每时每刻都关注于当下这一个动作,在观照中经历我们的一生。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天佛坐着,有苍蝇飞过,佛挥手赶走,苍蝇离开了,随后佛又一挥手,然后静静的坐着,底下弟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向佛请教,佛说第一次挥手时,我不知道我在挥手,因此我又认真觉知的做了一遍。纯然的观照与觉知就是无为与不言,无为不是不作为,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有我们的任务和需要去完成的事情,这是在这个世界显化的一个原因。而做的过程中不断的分别执著,思过去想未来,放下当下就是成为我们轮回的一大原因,也是痛苦的来源。所有的痛若来源于思想,身体的病痛与思想的痛苦是两回事,同时发作只是双重煎熬。观照是对我们念头的质疑,是对我们信以为真的质疑,种种的以假乱真,使得我们无法自拔,深陷泥潭。
一个念头的生起就像是一石入水起涟漪,不断的波动变化,若想水面再度平静,我们无法用手或工具去抚平,那样只会引起更多的波纹,唯有静观,才是最好最快的方法。所以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因为本来就如此,辞、有、恃、居皆是人为,另一个起心动念,世界本然如此,不居不去。
本章结尾讲个小故事,小和尚准备下山修行,临走大和尚叮嘱“下山莫行善事”,小和尚一头雾水,不是说“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吗?不行善,难成不下山去作坏事???大和尚说好事都不能作何况坏事。这个小故事反映两个问题,一是小和尚头脑中的二元对立,非好即坏,我们很多人也是如此,只是不自觉知,一说无为,就又驳道“无为就是什么也不用作了,是不是?”另一问题就是大和尚的用意,就是希望小和尚不要分别所谓的善与恶,不要知善而善,同时也不是要小和尚善恶不分(小心又落入另一种二元对立之中,头脑无处不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