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理论和应用之间的鸿沟如何跨越?
最近在学育儿的6A原则。
前两年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在小学里听过一位妈妈分享6A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案例,但那天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迟到了,没有听到开头的部分,后面也听得不明不白的,但总觉得这是一套养育孩子的好方法。就也一直在关注着6A和培训机构的微信。
今年终于下定决心购买了微信上的课,也断续在学习,并做了很多记录,但是今天和孩子一起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感听课理论和自己实践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难以跨越,很多时候我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固有模式和学到的理论知识之间的关联是如何困难,在一次次出现情况的时候仍然掉入旧的循环里,没有任何起色。
但,我想,可能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样的觉察和转变就是如此困难(神经学家会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被修剪地非常高效,但同时也很难跳出高效的轨道了)。
周六女儿有芭蕾和绘画课,中间的时间本来有2个小时左右,两个地点也并不远。但芭蕾课随着年龄升级以后时间变长,压缩了原本的时间;绘画课的停车场这两年在周末期间一直都很难停车。所以今年去的时候,下午的绘画课我们经常会迟到。比如1点50到了停车场,但15到20分钟找不到停车位,有时候等了半天的车位被人抢占自己还很愤怒,偶尔还会发生口角。
今天没有发生什么口角,也有一个等了10分钟旁边离开了一辆车后的车位被一辆刚到的奥迪直接占上的不爽经历,但我内心里非常期盼着女儿可以打开车门自己上去到上课的地方,这样她不会迟到,我也不会焦急地到处找车位了。
其实我知道她很难有这种我期待的能力实现我想象中“完美”的计划,虽然她已经7岁多了,但自己一个人不肯下车,只是不断地说害怕。其实之前我有意识地跟她一起让她自己确认路线、上楼,也确认她能够独自打开中间的两道门,她对课堂里的环境也早已非常熟悉。
我今天又提出来了,她可以尝试自己过去上课,我找到车位以后立刻上去,然后她就开始哭着拒绝,只说害怕、不敢,我继续紧追着问她怕什么,她已经陷在情绪里了,然后哭喊着把我立刻也拉近了情绪里。最后我在迟到20多分钟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位置,赶紧停车上楼。
下午和在家里的孩子妈妈聊了好久,也反思了半天。
我心里非常清楚,孩子未来自己生活的能力非常重要,所以我总想着让她自己尽快独立地去做一些事,尤其是原来没做到的事。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就会时不常的想要去“控制”孩子,让她去做她当前能力不够的一些事情。加上“别人家”的孩子早就能够完成这些我看起来没那么难的事,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今天上午我看了接纳,但我在中午的时候完全没能用到,下午我才重新思考到,我在这方面对孩子的接纳完全没有做到,我对她设置了目前不切实际的期望(好的目标不代表适合现在的她,现在的她和目标之间可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应该找更合适的难度去让她练习),我自己也掉入了情绪里难以自拔……
理论和应用之间的鸿沟如何跨越?我去学习这些知识,如何能够在自己的大脑里形成新的通路,去改变旧的处事方式?
越学习,越发现大把的问题,处理问题的欲望和对问题认识的不足又怎么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