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观察到的儿童心理状况
查看话题 >育儿第四年 | 教室的编外生

还有五分钟下课,家长已经列队在教室门口,透过透明玻璃门看着教室里的孩子收拾东西,一起唱Goodbye的歌,准备放学。
站在我旁边的一个妈妈转头跟我说,“你儿子好酷哦!”
我明白她的意思。小亨在教室里就像个局外人,感觉一副漫不经心又事不关己的样子。当别的小孩都在积极努力地跟老师互动,争取黑板上自己名字下面多几颗小星星,小亨呢,总是被挤在最边边,或者最后面,然后冷冷地看着周遭的热情,也不知道他是不明白呢,还是真的不想参与,如果不是老师cue他时,他都能正确应对,连我这个当妈也会觉得他根本就不知道神游去何方了。
“对啊,他就是教室里的编外生。”我回应那个妈妈。
那个妈妈带她的女儿刚来上课没几次,她不知道,小亨光在这个教室的玻璃门外,光站就站了四堂课,他不过是从教室外的编外生,变成了教室内的编外生而已。
这是一个一周两次课的幼儿英语课程,也是我家小亨目前唯一愿意去上的课。活泼有趣的律动课、音乐课、运动课、美术课等其它各种早教课,无一不是以从头爆哭到中途退出结束,只有英文课,虽然他不愿意进去,但他竟愿意在门口站着听完了试听课。
之后在门口当了4堂课的编外生,后来被老师强行抱进去教室,一直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仍然还是教室里的一名编外生。
当初因为家里没有同龄小孩跟他互动,我们想让他藉由上一些课多接触一些孩子,并没有想让他真的要去学些什么,但到现在为止,一次主动有意义的互动都还没有发生过,反倒是英文慢慢进入了他的日常生活,还乐在其中。
我曾一度以为,他是因为喜欢英文才愿意呆在这里,即使内心还是有害怕,但他愿意带着害怕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努力。
但事情的逻辑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老公一个同学的大女儿Mo大小亨2个月,今年8月送去幼儿园,说都已经三个月了,还是每天都说不要去上幼儿园。
我跟她女儿玩的时候不经意地问她,“上幼儿园好玩吗?”
她说“不好玩……”
我继续问“为什么呀?”
她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中午我都不想睡午觉,教室太亮了!”
“睡不着你就躺着,不要影响别人就好了”
”才不是呢!一定要把眼睛闭起来,还不能动,老师超凶的!”
我不知道Mo的爸妈是否有认真的问过她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她说“不想在幼儿睡觉“这么简单到极致的一句话,却引发了我的万千思绪。
睡觉就是得躺着安安静静的,闭着眼睛,窗户开着,光线会帮助孩子午觉不会睡太长时间……这对我们大人来说是规则,是纪律,是处于一个集体生存自然而然需要遵循的规定,大多数父母都不认为这有什么特别,甚至并不觉得这值得被讨论,你只需要遵守就好,这哪有什么困难。
可这对于一个在家里自由散漫了4年的孩子,她不会懂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规定,为什么我一定要遵守这样的规则,为什么老师有这么大的权利,为什么这里跟家里不一样,为什么为什么……
不愿意进入这样的环境,是因为被迫服从是不舒服的,不自在的,是有很大压力的,如果又存在处罚和言语上的严厉无情,感受分明的孩子,唯一能表达的就是“不想去”而已,因为不去幼儿园,这一切的不舒服、不自在、和压力来源就能通通消失不见。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进入幼儿园的“练习“,更像是对社会存在的各种权力和权威服从的“练习”,让服从成为日常,直到习以为常。
我突然有点懂了,小亨为什么只愿意去上这个英文课——并不是他不喜欢画画、捏泥巴、听着音乐一起唱唱跳跳,一股脑地只喜欢学英文,而是只有这里让他安心地当着他的“编外生”,不用服从任何他不喜欢的规则和权威,他能在愿意的时候融入大家,不愿意的时候,安静地呆在一边,甚至神游一会,没有任何的不自在,不舒服。
这是他的舒适圈,虽然他努力迈出了他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但他还是选择了和他的舒适圈有交集的那一部分。而正是这种舒适,让他对其中存在的东西“英文”有了无比的好感和热情。
这既让我觉得没有让小亨早早地去幼儿园的决定是理智的,又让我隐约有些担心太晚适应成人世界的规则,会让他吃更多的苦头——毕竟弱肉强食的“阶级”才是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编外生”这个范畴。
也许,去不去幼儿园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如何教会孩子把新困难、新问题包容进自己的世界,不断的拓宽和重建自我,才是成长的意义。
Mo的爸爸每次去接Mo的时候和很多父母聊孩子怎么才能快速的融入幼儿园生活,后来他发现送幼儿园送得早的,都适应得比较好,尤其是如果二岁就送去托婴或幼幼班的孩子,几乎从来不会说不想去幼儿园,于是他决定下个月就把刚满2岁的老二送去幼儿园读幼幼班。
在孩子自我意识还未抬头的时候,融入一种生活方式相对来说是容易的。2岁就送去托婴/幼幼班的孩子,当然不会说“不想去上幼儿园”,刚开始他/她并不会说,后来这成为他/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并不觉得这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
**首发自公众号「乔那时光」